训练产品思维

Haijun - 2014/11/11

就像每个人对「互联网思维」都有不一样的理解,「产品思维」作为抽象的存在,自然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过这个词被提及的多了,说明不同公司对做产品的章法重视程度在加强。

我理解的「产品思维」,约等同于一些人所说的「产品感觉」,是作为产品经理在分析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时,都能够同时从设计者的初衷、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下的体验两个角度去想问题。

有效的修炼方式,是设身处地将某一行业的所有产品研究透彻,从纵深的流程、到横向的对比,整个过程辅以辩证的逻辑推演、品味判断,得到一个综合的结果。

跟实际做产品一样,「产品思维」的养成过程需要长期刻意的训练积累,很难「速成」。它一般是从产品分析和分解着手,难点有二:一是做到真正的「设身处地」,让自己进入「傻瓜模式」去理解设计者的意图,知其精华和糟粕所在;二是从熟悉的产品开始,逐个分析,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和套路。前者更考验一个产品经理的全面能力。

绝大部分人都是从自己日常使用的产品着手。但「新人」应尽量避免一上来就分析微信、QQ、淘宝、微博等「世界级产品」,这些产品已经成功,要去分析它们所满足的多样用户需求和价值,需要观察者站到更高,难度大了则易一叶障目,最后流于表面,只是产生了一些 Comments 而不能形成 Insights。选择一些规模中等,在某个行业做到有口皆碑的产品会更好,比如下厨房、豆瓣的一部分产品、美柚、Instagram、same、Path 等好多好多可以选的。

选好标的后,通过产品价值及人群的分解、信息架构、使用流程、产品核心机制(杠杆)等方面去想。我是做社区的,就以我比较熟悉的「豆瓣小组」产品为例,来展开一下。

– 基础产品形态:BBS 集群。BBS 的优劣势有哪些?
– 话题内容来源:UGC
– 小组来源:用户自行创建
– 小组管理:众包给组长和管理员。他们的动力是什么?
– 单个小组的粒度:由于完全用户自行创建,优劣势是什么?
– 小组生命周期:如何解决组长放手不管的情况?
– 内部竞争:同一主题的多个小组之间如何竞争?
– 产品价值:BBS 提供的产品价值非常多样的,拆解来看,每个产品价值背后都有无数的小组,如:结交朋友、寻求同好、排解寂寞、表达观点(论坛)、展现自我寻求认同、社团、俱乐部、答疑解惑、媒体、标签符号、树洞、发现未知的世界…
– 不同产品价值对应的小组,其人群规模和频次有何差异?
– 为了支撑这些价值,平台提供了哪些对应的「功能」设计?
– 小组内排序方式:沿用 BBS 的机制
– 内容分发与传播:小组首页Feed、豆瓣广播、书影音关联、浏览发现、外部SNS分享等,哪一个是产品最核心?
– 内容贡献者:动力是什么?在不同小组里,他们分别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 内容消费者:消费内容的场景,及价值是什么?
– 种子用户:早期用户如何来的?
– 人群过滤:如何有效地让正确的人去正确的小组?
– 生态系统:豆瓣小组是如何防止整体衰落的?如何维系用户的生命周期?(月度覆盖独立用户超过8000万)
– 品牌:人们是如何对豆瓣系产品形成「小清新」「文艺」等印象的?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新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又有什么影响?
– 移动化:小组的移动化做得如何,其策略是什么?
– 机会:小组在移动上有哪些新的机会?
– 横向对比:豆瓣小组与百度贴吧、单个BBS最核心的三个差异点是什么?

理解了什么问题才是影响产品的杠杆,才知道 UI 上是不是够「漂亮」有多大的问题。

一部分答案在持续使用中会得到,另一些答案可能在社会心理学的书本之中。能发现有些问题豆瓣解决的也不好,这是分析竞品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同样是社区,如果要分析另外一个产品,问题列表也会有一些差异。因此最佳的契机是研究者本来就是一个热爱泡社区、在社区中能收获快乐的产品经理。

随着对一个产品的深入使用,框架就会饱满起来,加上持续的跟踪观察(我觉得需要至少三年),量变会催生质变。而在 2014 年这样的时间点上,同一类产品在将来和过去的变化差异,就需要同时有所关注。比如社区,从 PC 时代到移动时代,场景和体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产品形态未必,能看到不少移动社区还是在沿用 BBS 这个最古老的形态。

既然是说一种思维,看起来也就务虚多一些。务实一点来说,「产品思维」是思考和观察层面的事情,一定程度上能为下层具体的产品设计、产品运营提供 Insights 和判断支持,它在不同类型产品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

有的放矢抠细节

Haijun - 2014/06/10

前同事设计师 Sophie 在 blog 上问「抠不影响成败的细节有必要吗」,事隔 7 日,从 Reeder 过去评论了几句。

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位工程师说得对,对成果毫无影响。在多数产品难以「创新」的情况下,很多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整体作用都是被高估的。

但就像 Sophie 所说,这在以前合作过的工程师里却是少见的,前端工程师甚至会跟设计师一起抠细节。我猜测她说的是豆瓣。这是公司产品文化的具体体现,非常难得,对于设计师来说亦是运气。

在现在的公司里,产品和设计师(这两个职位二合一)被强调要尽可能去做 impact 足够大的事情,不纠缠细节。但几个月下来,总有一些细节问题不忍直视。这对于老板是处女座,注重产品设计的公司,是无法容忍的事情。于是每半年抽出一周时间,主题就是「查漏补缺」,公司上下所有人一起挑产品细节问题。一个字的文案、一个象素的对齐、一点点的色差,都可以被揪出来,集结成册,并尽量控制在一个工程师 0.5-1 天能解决的范围,鼓励数量越多越好。称之为 Polish Week。

Polish Week 最早来自于 Asana 在 2012 年的一篇 blog

When we work on a mission and product as ambitious as Asana, it’s important to spend most of our energy on bold changes. However, we recognize that the finer details of a product are what bring delight to our users, so we built in time this episode to spend a week doing only product polish.

利用整周时间,工程师都用来 Polish。公司会将工程师分组,解决问题最多并通过 QA 验收的小组,会得到一些实物奖品。最近一次的奖品是一台 Segway,这两天总发现办公室总有人踩着这台家伙到处窜。

红绿灯的流量优化

Haijun - 2014/06/08

发现很多时候的路面拥堵,直接原因是车道和红绿灯设计的不合理。

比如之前在酒仙桥上班的时候,下班晚高峰从酒仙桥上机场高速,那是一个「丫」字形路口,首先需要左转。交管部门显然预知到了从南向西北方向的车流量巨大,所以设计了三条左转道。相比于巨大的车流,左转红绿灯的时间却很短,导致每次都要等上很多个红绿灯交替,才能过去。

另一个例子是在中关村东路与知春路的交叉口,自北向南,一共四条车道,两道左转,一道直行,一道直行加右转。在几乎 100% 的情况下,左转道都没有什么车,而右边两个道则排起了长队,加上最右道共用,使得右转也需等待。

交管部门在城市里安装了数以万计的摄像头,而实际却很难为这样的效率优化服务,根本原因是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有限。如果按照互联网的思考方式,运营部门针对第一种情况应该根据车流量调整左转绿灯的时长,使得「丫」字路口的整体流量趋于平衡;针对第二种情况调整车道配置,只需保留一个左转道,即可缓解排队及右转问题。

换个思路,从大众消费品的角度,汽车联网,上述问题或许是个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