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群组
Haijun - 2014/05/11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群组大概是所有社区和社交产品必争之地。千百年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在互联网时代则被人们寄望于群组之上。
互联网产品里的群组大概分两类:一是先有人际关系,三五好友聚焦成群,典型产品是 QQ 群、微信群。在 QQ 和微信的历史上,群组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数二度关系进化为一度好友,主要都是群来演化的;第二类是群组成员间本身并不认识,天南海北因「兴趣」聚到了一起,因此产品形态较为多样,早期的网络聊天室、论坛 BBS、豆瓣小组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前面的「天南海北」则被置换为「基于地理位置」,可能性更大,典型代表产品如陌陌群组。
不过由于强关系链的不可替代性,这么多年来熟人 IM 群始终牢牢掌握在腾讯手里,绝无旁落,挑战者机会寥寥。倒是第二类群组,想象空间巨大,市场上又没有一家明显领先,本来豆瓣在兴趣图谱的积累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豆瓣小组的 BBS 产品形态难以直接搬到移动端上,导致如今地位尴尬。
前几天看到腾讯出了一个新产品叫「微群组」,自媒体们便将之与「兴趣图谱」挂上了钩。记录几点想法。
从历史来看,不论是 PC 还是移动,一上来直接做群组的,岂今还没有一个能成。阿北在一个答案里的说法更一针见血:『群组成长需要的耐心和 SNS 的成长速度不在一个时间尺度上。无心插柳可能是最好的运营策略。豆瓣今天最「火」的群组多数有三五年的历史。这个比绝大多数「Social网站」的 PM 在岗时间要长。』
豆瓣小组是一个披着群组空间外衣的 BBS 集群,「内容产出」是其主要价值呈现,需要时间和耐心来积累足够多的好内容,也就很好理解了。但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在小组之前,由豆瓣书影音构成的人群和兴趣「过滤器」,并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放大,辐射到更大众人群。有了这一层的过滤器,小组的人群志同道合,讨论话题更加聚焦…
这就不难理解,在前几年豆瓣小组火的时候,一堆网站指着抄,甚至把 TOP 20 的小组名全搬过去。但缺乏上一层的用户过滤器,便只抄得了一个壳子。在这一点上,百度依靠最大的搜索引擎,持续为贴吧贡献精准的流量导入,这是早期贴吧能快速崛起的前置因素 —— 这更是没法抄了。
到了移动端,没有了搜索引擎这一放大器,产品体系自身的用户过滤器显得更加重要。于是我们看到,新浪的微米几乎已无声音;陌陌是在 1.0 版本的基础之上才有了陌陌群组和陌陌吧,而陌陌也在奔着超级 app 的思路而去。
目前来看,腾讯的「微群组」可以借助微信、QQ 帐号和关系,降低用户转移成本,并希望通过「地理位置」来过滤人群。用户规模(DAU)及多大程度利用熟人关系链,是最大变量。
有一款叫「same」的 app,没有任何前置「过滤器」,通过准确的频道名来分流,记录和分享生活状态,没有关注,没有评论,主张平和个性表达,甚至打出「反社交」的概念(其实有私信,并不反社交)。挺有新意,上线以来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
在传统的群组产品里,公共空间非常重要,它是人们感知彼此、进一步交流的基础。但在 same 的频道里,由于没有公开评论,用户间互动全都通过私信进行,使得「频道」的空间感趋近于零,只剩下张贴和获取内容的入口。因此我认为它在形态上并非「群组」及变种,更多是一个张贴板,人群相对狭窄,互动浅。same 当前主要基于朋友之间推荐进行传播,在人群相对聚拢的时候,问题还不明显,倘若要继续扩大用户规模,更高效的人群分流机制至关重要。
Blog 更换新域名
Haijun - 2014/05/06
在这个 app 横行的年代,域名的存在感大大降低。不过作为一个 web 时代的 blogger,域名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虚拟资产。上上周 blog 服务器受到攻击,原来的主题丢失,顺便设置了一个新的素雅简约风的主题,我个人还蛮喜欢的。
之前的 blog 域名注册于 2007/06/18,时光任茬,距今已近 7 年历史。当时注册 ecvip.org 这个域名,想法也挺简单,预备着毕业后从事电子商务(ec)行业工作,希望自己能做得出色,成为 VIP。
现在看这个域名自然并不合适,既没有做电商,.org 域名跟个人博客定位也并不符。这两天突发奇想,还是决定换一个 HaijunS.com 的域名,它更值得长期拥有。只是根据 1Password 的记录来看,大概有 200 个网站的注册邮箱是 ecvip.org 域下的,以及过去几年的邮箱联系人都要进行一次地址更新,这个工作量还真不小。折腾的代价。
我想象不出再过 5-10 年,web 会变成什么样子。大概最大众人群的上网入口不再是 hao123 为代表的链接,而是二维码及其变种;也许新一代网民根本不会听说「网址」这个词…… 到那时,一个个人网站域名也许会成为一个更有代表性的标签而存在。
P.S:最近使用 Reeder+Feedbin 的组合来看 RSS Feed,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通过 RSS 看到这篇更新的?过来露个脸评论一句吧。
Goodbye,2013
Haijun - 2013/12/31
写给自己。
1. 工作
变化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更猛,焦虑是 2013 年的关键词。
上半年开始切换到移动状态。产品有被 App Store 首页多次推荐的惊喜,也有「豌豆荚设计奖」的肯定。从 PC 到移动的迁移,赶上的并不早,所幸也还不算太晚。
完整的一年,在自己喜欢的公司环境里做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成绩。今年有过一些并不成功的尝试。放在这样一个节奏的环境里,尽管不值一提,但都有它的价值,让人明白一些事情的边界在哪里。
2. 生活
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发生一些变化,生活重心也有了实质的转变。按下不表。
3. 旅行
上半年以把假期榨干为目标,频繁地出去了几趟。婺源的清新,黄山的巍峨,雅典的古朴,圣托里尼的蓝与白,罗马的大气,梵蒂冈的庄重,佛罗伦萨的文艺气息,威尼斯独一无二的水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在路上的状态永远是好的,留下的是梦幻般的回忆。
4. 投资
继续学习投资美股,从结果看,今年整体收益在 +30% 左右,跟雪球上动辄翻番的自然是没法比了。不过过程是好的,也有一些感悟,基本上就两点:只碰熟悉业务的公司、少交易。
这一年里碰过的股票包括 TSLA、SOHU、SCTY、QIHU、FB、AMZN、AAPL、TWTR,数下来还真不少。其中 QIHU 和 TSLA 在手上的时间最长,QIHU 最低以 17.79 块入场,拿到 85.95 下船。FB 没亏钱但卖早了。最可惜的是 SFUN,有接触其业务但错过了便宜的点。
5. 书影
今年一共读完了 11 本书,跟去年的 12 本基本持平。读书时间被挤占,是一个问题;看书过于仔细,导致越来越慢,是另一个要改进的地方。
今年看过 65 部影视剧,相比去年的 111 部,降低了 40%。大概这能说明今年的时间利用更紧凑了。
推荐年度美剧:Breaking Bad。
2014,还有理想,做完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