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与线下讨论的比较

Haijun - 2008/11/29

互联网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变革,让电脑前“冲浪”的人通过雅虎门户了解全世界的新闻,这就是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可以称之为信息驱动。然后,随着互联网的“无孔不入”,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赚钱的商业模式,这就引出了社会驱动和商业驱动。如果一定要从时间上对此排序,我认为是信息驱动→社会驱动→商业驱动(尤其在中国),但真正让互联网更加深入地影响人类的,一定是其背后的社会驱动和商业驱动。

从信息的呈现和传播角度来看,通过互联网发布和接收信息相比传统方式更加自由、快捷、可控,这就是我从大一以来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和同学小组讨论时,到底是采用线上讨论(主要是 群)的方式,还是线下面对面的讨论?

主张线上讨论的理由:

  1. 通过搜索引擎及同时进行的其它聊天窗口,我们能够得到关于某一话题更加丰富的资料,并通过筛选、组织然后发送出去,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2. 在复制/粘帖或者用键盘打字的同时,大脑也在进行思考,因此敲出来的文字可能更加成熟,经得起推敲;
  3. 因此相比面对面需要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对于自己用键盘打字组织材料的能力更加自信,口头说话可能面临“口无遮拦”的尴尬。

如果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小组/团队汇集更多有效信息,那么线上的讨论、信息共享下的协作可能更加有效。但如果讨论的重点在于得出某个结论,需要讨论者不断地思辨,那么线下面对面的交流或许更好。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口头表达能力在面试、实际工作中仍然非常重要,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相关人员就需要聚到白板前讨论产品设计的细节。

由于信息驱动,展开来讲有两个现象比较有趣。

第一,由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由此催生了一批宅男,以 80 后和 90 后为代表。但这类人在互联网社区里却有可能异常活跃,与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

第二,对于很多 Blogger 而言,博客往往能够一览无遗地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才华,因此 Blogger 可能将博客作为简历的一部分。但企业在招聘人时,对于应聘者的博客又会是何态度呢?他们可能会对那些博客文字和思想持怀疑态度,他们不知道这些内容到底真的是原创还是抄袭。这种想法背后的逻辑就是,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伪装、粉饰自己,而面试官则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全面认识。

就业抉择杂思(3):我所理解的创业

Haijun - 2008/11/28

消息称,2009 年全国将有 611 万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涌进社会,在中国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供需不平衡的大背景下,今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又直接导致大量企业裁员,这对于大学生就业无疑是一个大坎。从 2009 年深圳市双选会上的情况来看,就有不少往届毕业生来“抢”工作。

对于这部分未毕业先失业的大学生而言,自主创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实际上,政府在相关政策上也持开放、支持的态度,深圳、东莞等市在对待大学生创业方面就有不少优惠政策,类似东莞松山湖的科技园区在国内满地都是。我甚至认为,每一个有完整价值观的人一定都想过自己当老板,而不是一辈子为别人打工。也只有自己当老板才有可能得到常人所不可能得到的财富,唐骏、李开复等“打工皇帝”毕竟是极少数。

到底什么是创业,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在《创业学》(New Venture Creation)一书中的定义被不少人奉为经典:

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换言之,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团队在梦想和某种机会(比如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失业、被裁员)的驱动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做好一件事情,所体现的是创业者的一种生活方式。与创业成功带来的财富与价值相对的,则是创业过程中的辛苦、不确定性以及面临失败的风险,因此对于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又有更高要求。

经常看到有人讲,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创业,这个问题并无定论。有人说需要有马云的偏执,有人说需要有马化腾的温和与稳重,有人说需要李彦宏对于机会的把握,有人说需要有史玉柱的赌徒本色,有人说需要陈一舟对于资本嗅觉,有人说需要周鸿袆的强势……除了一些基本素质之外,最重要的是创业者对于成功的饥渴感到底有多么强烈,那些一心向着钱而创业的人往往最容易失败,只有为了理想、为了价值才会令创业者百折不挠,披荆斩棘。

从创业的团队、项目、资金三要素来看,我理想中的创业应该是这样的:

团队是第一位的,而一个优秀团队应该有这些特征:

  1. 基本条件:有一个愿意为之倾尽心血的共同理想、对于成功有相近的饥渴感;
  2. 能力方面:团队成员对于项目的价值观或知识结构能够互补、团队成员都有独挡一面的能力(该领域的专家)、能够良好地处理突发事件;
  3. 辅助基础:初创团队对于未来收益应该有理性的认识,建立一套合理的契约文化,避免资源内耗。

项目其次,好的项目应该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1. 市场方面:目标用户群体是哪些?这些人有什么样的使用/消费习惯?市场潜力/容量有多大?
  2. 产品方面: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为这些人带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相比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更好地优化产品体验?
  3. 商业方面:我们都喜欢看上去很美的 Web 2.0 服务,而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能够支撑公司运营并盈利?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是否无懈可击?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每一点投入是否都能够得到利润回报?
  4. 技术方面:技术团队不仅需要产品的策划思路,还要了解产品的商业逻辑;核心团队是否有能力提供技术保障?
  5. 营销方面:营销方案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完善品牌,实现利润最大化?

资金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

  1. 对于足够优秀的团队和项目而言,资金似乎并不是大问题,要知道 VC 也在打着灯笼找好项目呢。(当然要拿 VC 的钱得付出“代价”,此乃题外话)
  2. 拿不到 VC 钱的创业者,最重要的是学会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每一分钱都要落到实处,切忌大手大脚花钱;
  3. 保持充裕的现金流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前提。

创业一定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才迈出的第一步,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收入不菲的人辞掉工作出来创业的原因,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成功的无限向往。

创业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与怠慢。Stay Hungry,Stay Foolish.

P.S:我没有创业过,无法亲身感受创业的艰辛与成就感;以上文字根据朋友的创业历程以及自己的一点认识而写,纰漏难免,请各位不吝赐教!

体验 Google Apps 企业应用套件

Haijun - 2008/11/26

Google Apps 企业应用套件是 Google 面向企业、学校、组织提供服务的应用,包括 、Google Calendar、Google Docs、Google Sites。今年三月份的数据显示,Google Apps 2007 年收入已占到 Google 总收入的2%-3%,达到 4 亿美元,这意味着 Google Apps 至少拥有 800 万付费用户。

当 Google 提供的互联网存储服务够安全、稳定时,人们是很乐意使用这些网络服务的,而不是传统地将文件保存在本地磁盘空间里。道理非常简单,Web 端存储服务的兴趣将帮助 Google 建立一个以 为入口的 Web 操作系统,这就是 Google 对于微软威胁最大的地方。

对于一些小型企业和组织来说,Google Apps 标准版就足以免费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100 个 Mail 账号、7 GB 的邮件配额已经足够,Gtalk+Gmail 的搭配是信息沟通的黄金组合。很多公司和 Blogger 都在使用这项免费服务,今天我也开通了 ecvip.org 的这项服务,说说几个 Tips:

  1. 听说 .cn 域名不能申请,其实不然,只需要在域名处写成 .CN 大写即可(很囧rz……)
  2. 申请时需要填写一些必要的信息,然后需要校验域名所有权。上传 html 文件或者设置 CNAME,最慢需要 48 小时。
  3. 修改域名 MX 记录,按照给定的优先级和目标主机添加,不需要输入 MX 记录的二级域名,默认 TTL 值为 3600。
  4. 值得注意的是,新网和万网的域名控制面板里 MX 记录目标主机不能为大写,需要将ASPMX.L.GOOGLE.COM.改为aspmx.l.google.com,其它同理。就是这个地方让我搞了几天都不成功,再囧rz……

另外,之所以下决心要更换域名,是因为原先的 Gmail 账号太长太不方便记忆,很难将它与我的身份联系起来。当然更换 Email 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虽然 Email 联系人可以通过 Gmail 导出/导入,但 Gtalk 上的好友只能人工添加,Google 考虑到了 IM 导致的信息干扰的问题。我常用的使用 Email 登陆的网站中:

  1. 豆瓣Twitter、饭否、FriendFeed派代、卓越、当当、能够更换登陆 Email;
  2. Gravatar、Feedsky、5Gme 不能更换登陆 Email;
  3. 对于不能更换注册/登陆 Email 的网站,我很无语,用户体验往往就是这些细节。

最后,通报一声,我现在的常用 Mail 地址是 i#ecvip.org,用 Gtalk 的可以加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