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 2009 Preview4新功能:好友印象
Haijun - 2008/12/04
QQ 2009 是腾讯 QQ 最好的一个版本,从界面到功能,都让我比较满意。不过 Preview4 又加回了令用户十分反感的广告,非会员可以参考此方法干掉迷你首页广告。
透过现象看本质,QQ 2009 版本更换如此频繁,腾讯产品团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和用户沟通,实际上是希望从用户得到关于 QQ 客户端社会化的意见。最近,腾讯发布的 QQ 2009 Preview4 Build520 版本(下载)中,又添加了一项新功能:好友印象。
上面两副图分别截自一位帅哥和美女的资料界面,可见“印象词”是随机显示的。不同时段打开同一好友资料界面,也会显示不同印象词。
我的第一次评价就给“她”了 😳 ,目前我是唯一的一个评价人。为什么对于好友的印象每天只能添加一个,而不可以将过去积累的印象一次性添加完?
腾讯在网页 SNS 方面有过很多探索,QQ School、QQ Campus、QQ Xiaoyou都是不同阶段的 SNS 产品。此前的一些 SNS 已经停止运营,目前主打 QQ 校友,几个月过去,仍然不温不火。在校内、51.com及其它同类 SNS 夹击下,腾讯的网页端 SNS 实际上很难有大的起色。腾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桌面 IM 客户端,并且在用户习惯方面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以客户端 SNS 化作为切入口,是最容易想到,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腾讯的行为,无论是 C2C 的拍拍网,还是 SNS 的QQ校友,都肯定会尽可能地利用 QQ 软件的“入口”地位来营销推广,甚至不惜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
nings 认为这个好友印象相当于淘宝的信用评价,其实不论从行为动机和影响力来看,差别都还是蛮大的。QQ 好友印象只是一个 SNS 动作,而淘宝信用评价则涉及更多因素。QQ 新版的好友印象是典型的 SNS 特性,激发用户之间的行为关系,并进行圈子内的扩散。不过,由于都是基于客户端软件的,相对来说没有网页版那么自由和易扩展。比如用户的行为数据到底能够被谁看到?可否进行一些个性化设置等,其背后的用户隐私是关键。
很期待 QQ 在软件 SNS 化方面的下一个动作,以此构建另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让用户 Life on QQ,才是腾讯的长远目标。
关于博客框架结构的几点想法
Haijun - 2008/12/02
最近,博客圈有一个关于博客与网站的话题吸引了一批 Blogger 参与讨论,核心思想是随着 Blog 的普及,博客在内容呈现、媒体架构上都有一些局限,同时 Blog 与网站的区别也越来越含糊不清,由此在 UCDChina 引发了更多关注产品设计、框架结构的讨论,非常有意思。对于这个话题有几点想法,班门弄斧,记录一下。
1)关于 Tony 所提到博客架构的媒体局限,我深以为然。我最近在监控 Blog 流量时发现,访问深度(PV/IP的比例)不到2,说明大部分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访问,RSS 订阅的老用户不存在这个问题)都只会看着陆页(Landing Page)及博客首页,这对于以“自媒体”自居的博客来说,是很尴尬的。
2)就 WordPress 来说,如何避免这个尴尬,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办法:
- 通过优化导航栏和 Widget 侧边栏:比如建立 about、avchives、resume 页面展示不同的媒体属性、梳理文章结构显示热门文章、为新用户撰写订阅指南等等。
- 通过 tag、内部链接关联相关内容:对于某一话题做好相关度引导,最大程度为用户呈现相关文章。
- 优化着陆页:以 Marketing 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的信息呈现,比如提醒订阅、推送相关文章等。
- 优化首页:以 CMS 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博客内容,我称它为 CMS 2.0,其背后思想类似于利用 WordPress 页面多层结构,利用大量的页面交叉、层叠展示文章。由此引出博客与个人网站的区别这一话题。
- 控制信息发散度:对于分类、tag 的使用要做好控制,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个 tag 和分类下的文章都是有用的,降低了用户迷失在信息世界的可能性。有时候,不要给用户太多选择。
- 梳理信息结构:对于有一定文章数量的博客来说,可以整理出年度最受欢迎文章,并将链接放在导航栏。
- 提供高效站内检索:WordPress 自带的搜索的确不太好用,可以使用 Google 自定义搜索提高效率。
3)个人网站能够将个人的所有情况都呈现出来,而博客 70% 以上的内容都是通过时间线来串联的,这的确不利于用户了解这个“自媒体”的更多内涵。上面说的通过页面导航各个侧面展示媒体属性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用户。
4)我一直认为,网站适合作为“严肃的”单向信息发布平台,空间(比如 QQ 空间)注重以个人为中心的一系列展示和互动(Profile、日志、Miniblog、视频、留言、好友等等),而博客更注重的是基于文章内容的“对话”,从这个角度来说博客的确是 Web 2.0 的典型代表。
5)因此,只要还是博客,依据时间线来呈现文章的思想将一直存在,尽管 WordPress 在这方面正在向 CMS 的方向转化。我很赞同小容的观点,保持博客的个性和独立,是很重要的。
6)对于一个有意向媒体方向发展的博客来说,应该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维度向读者展示文章,需要从博客最初建立就做好相应规划。比如小容博客过去由于域名混乱就给我带来不小的困扰。
7)由于老冒博客的大调整,我现在只通过 Google Reader 阅读而不浏览网页了,对于不能针对文章进行评论的博客,可以不用叫“博客”了。头部那个利用 Google 账号登陆、更适合老朋友/读者进行问候的留言框,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困扰,这个对于博客的“对话”没有什么作用。对此很赞同行云流水泵的观点。
8)很喜欢 UCDChina 的话题集合和网站定位。虽然我们有 Google,还有基于语义分析的玩聚SD,但这并不能保证我们主动获取的、被推送的信息是真正有价值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更加严格的信息筛选机制,UCD 大社区和 Keso’s View都是这样的筛选器,如果能够保证数量,我想甚至有人愿意付费获取这样的信息。
Twitter 的可爱之处
Haijun - 2008/12/01
昨天,一个师弟问我,Twitter (我的 Twitter)有什么吸引力,值得这么多人成天泡在上面叽叽歪歪,简单说几点我的看法吧。
互联网背后的社会驱动下,网络社会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作为一个有想法并保持活跃的网民,在网络上总是需要一些场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观点,以及一些杂碎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场合曾经几度变迁,从最原始的 BBS 和个人网站,到时下流行的 SNS 网站和个人 Blog。
不可否认,Blog 仍然是表达自我观点的最佳场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博客适合表达所有的话题。人的脑子总会有一些零散、杂碎、偶然的想法,这时候,你该说到哪里?将这些不成文的观点发到个人博客上,将是对于原有品牌和读者的一个伤害——Twitter 应运而生,它是对于博客的有力补充。
于我而言,Twitter 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将我一瞬间的想法存储起来:可能是生活碎碎念,可能是刚发现的有趣的网站,可能是关于互联网的一点想法……总之,这些片段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将这些句子串起来,就是我的一天生活状态。
依靠 Twitter 强大的 API,诞生了一系列更加高效率的第三方应用。通过这些第三方应用,能够将 Twitter 与 Blog、Firefox、手机完美地融合,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互通、广泛传播的问题。而且对于有代码能力的人来说,通过 Twitter API 写出好玩的程序,实为一大乐事。
对于那些比我还话痨的人来说,Twitter 是一个小型聊天室和传播工具,通过 @username 的形式能够实现话题的小圈子聚集,通过 Retweeting 则能够让话题快速传播。在最近的印度恐怖袭击中,Twitter 全球 600 万用户散发了大量目击资料和最新消息,对于孟买的救助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帮助作用,CNN 首次承认 Twitter 等社会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博客及迷你博客在一次次重大社会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证明,新媒体已经逐渐在传统主流媒体的垄断下占据一席之地,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不用奢望 Twitter 等微博客能够与传统媒体抗衡,因为 Twitter 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必备的工具,而 CNN 之类主流媒体却是我们这些离不开 Twitter 的人偶尔也需要的。不用把 Twitter 与传统强势媒体相比较,很容易受伤,也失去了 Twitter 本来的价值,本末倒置了。
Twitter 的发展也引发了更多困扰,比如信息负载问题。当你 Follow 了一个经常使用 Twitter 进行小圈子聊天的人时,你就会完全迷失在信息世界里,很难分辨哪些信息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相比国内大量的山寨版 Twitter,虽然 Twitter 由于语言界面没有本土化,中文用户仍然不多。但我想随着 Twitter 在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突破,以及更多的第三方应用,Twitter 对于中文用户将更具有吸引力,也能够提供更加稳定、丰富的服务。纵观国内模仿 Twitter 的这些网站,目前都处于呆滞状态,很少有新功能上线,王兴团队自从做了海内网,就很少兼顾饭否网了,当然没有盈利模式是一个主要原因。相反,Twitter 仍然处于保持快速发展阶段。
P.S:我在 Twitter 的账号是 ecvip,欢迎加我(Follow)。如果你还不是 Twitter 用户,赶紧猛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