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Google Friend Connect 的逻辑
Haijun - 2008/12/07
在上一篇关于 Google Friend Connect 的文章里,主要写了 Google OpenSocial 与 Facebook 开放平台有何不同。相对于“以人和关系为中心”的 SNS 网站,我认为 Google Friend Connect(GFC)是一款“以网站为中心”的社交软件,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尽管 GFC 面向所有网站,但目前使用 GFC 的大都是勇于尝鲜的个人博客。对于博客之外的那些网站而言,GFC 提供的功能是对网站互动性不足的很好补充,非常便于用户与网站之间的沟通,比如简易的留言板。以 Google 的影响力,肯定会在网站间诞生足够多的分散 SNS。
Google Friend Connect 的信息架构决定了这是基于所有网络的一个个小型 SNS,顺着每一个 Member 都能够找到更多新的 SNS,同时每一个 Member 的 Profile 信息都是文字和链接。与传统链接不同的是,这种由人串联起来的关系,将使所有网站共同织成一张强大的蜘蛛网,每个网站都贡献了一份力量。这就是长尾的力量,GFC 使那些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网站因为用户而具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依靠 OpenSocial 平台,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针对 Google Friend Connect 的丰富应用,并在 Google 的推动下将这张网越织越大、越织越密。而 Google 就是这张网的幕后主使,也是最大赢家。
Google 早已不仅仅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整合所有互联网信息并使它们更加有序,这已不是现阶段 Google 的首要目标。在 Google 新的战略里,云计算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同时 Google 从来都没有停止监控用户的一举一动,并试图从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谁说 Google Friend Connect 没有这个目的呢?虽然表面上 Google Friend Connect 也允许非 Google ID 登陆,但这只是 Google 的一个开放姿态而已,并不会对用户行为分析产生什么障碍。
从市场的角度,不能不提 Facebook。尽管 Google 与 Facebook 的重点与战略有很大区别,但我们都能够隐隐地嗅到它们之间的火药味。
相比 Google Friend Connect,同一天发布的 Facebook Connect 则更偏向于 App 开发者,Facebook 并不为使用者提供过多信息,而是需要开发者根据 Facebook API 开发应用。只不过,与以往那些基于 Facebook 平台的应用不同的是,Facebook Connect 允许使用者将 Facebook 的信息与自己的网站结合。这真是有点“形似而神不似”的味道。
从产品的角度,老冒觉得 GFC 无法 Facebook Connect 相比。其实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两款产品对于整个网络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 Google 而言,整体战略的胜利才是胜利。对于用户而言,当有一天我们能够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时 join the site 时,完美的沟通和衔接是最重要的。
同时,Google Friend Connect 作为一款社交网络产品,也会到处都面临 Spammer 的干扰。就像 Twitter 作为企业及个人营销工具一样,势必会有一群人正在挖空心思如何利用 Google Friend Connect 推广网站。
Google Friend Connect 作为 OpenSocial 平台的重点级产品,未来如何发挥威力还有待时间考证,拭目以待。
以网站为中心的Google Friend Connect
Haijun - 2008/12/06
最近几天,Google Friend Connect 正式发布,并允许所有人进行申请。通过 Twitter 等社会化工具的传播,在博客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毫不经意间,发现周围的博客都挂上了 Google Friend Connect,很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味道。
如果说 Google 一年前推出 OpenSocial 时多少有点阻击微软以天价购买 Facebook 股份的意思,那么现在推出的 Google Friend Connect 则是基于 OpenSocial 迈出的重要一步,也表示 Google 帝国对于各种数据的监控能力又上升了一个档次。
在以 Facebook 为代表的 SNS 网站的开放平台里,所有第三方应用都是围绕 SNS 这一平台进行的,开发者通过 API 调用 Facebook 的开放数据,在此基础上实现第三方应用的扩展,丰富 Facebook Apps 平台应用,最大程度上构建 Facebook 这个新帝国,最终实现平台与开发者共赢。
而在 OpenSocial 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表面上,OpenSocial 并不基于任何一个 SNS 平台,而是另辟蹊径建立了一套 Google 自己的社会化框架及通用应用程序接口,以一个“江湖盟主”的形象号召更多社交网站及个人参与其中,共享用户数据和程序应用。相比 Facebook 的开放平台,OpenSocial 做得更加隐蔽,也更加长尾。话说回来,OpenSocial 这件事也只有 Google 能做,而且,Google 想要监控你我网络行为的“阴谋”已不只是一天两天的时间了。
理解了 Google OpenSocial 的思想,再来看看 Friend Connect 这个新玩意。
在 Facebook 等 SNS 网站里,我们谈的最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六度分割理论”基础,更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相互交流的网络需求,SNS 中的信息架构也都是围绕“关系”二字来展开的——不管在 Facebook 还是海内,用户看到的 Feed 信息都是一个一个的动作。这是以“人”为中心的 SNS,我们不妨称之为 SNS 1.0。
而在 Google Friend Connect 的世界里,网站主不需要为 OpenSocial 开发任何新的网站或应用,而只需要在网站中加入两个现成的 html 网页和一段代码就可以。这是以“网站”为中心的 SNS,不妨称之为 SNS 2.0。有时候我喜欢用这些名词来区分不同的东西,的确,1.0与2.0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背后的理念和思想,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看到 Google Friend Connect,很容易让人想到雅虎的 MyBlogLog。Friend Connect 易用性很好,同时支持 Googlel/Yahoo/AOL/Open ID,这样的产品高度让 MyBlogLog 在这个冬天显得更加落寞。当然,这不仅仅是这两款产品的对比。
Google Friend Connect 构建了一个个以网站/博客为中心的 SNS 小圈子,对于我这样的博客重度使用者来说,Friend Connect 将非常方便我与其它 Blogger 之间互动,同时能够发现更多的优秀博客。
最后,我的博客(http://ecvip.org)侧边栏也挂上了 Google Friend Connect,欢迎 Join。
谢文关于Web 2.0的演讲观点总结
Haijun - 2008/12/05
刚从一起网出来的谢文老师,今天来到深圳金蝶友商网做了一个“互联网发展趋势和 SNS 走向”的演讲。听完有几点感受,记录一下。
1、谢文老师果然是互联网大佬级人物,从理论到历史无一不精,融会贯通讲了很多经验总结。一直不忘布道 Web 2.0 的精神与理念,放眼网络社会化的未来前景以及机会和变革。
2、谢文老师讲到早期互联网时,让我想到我之前提过的互联网三个发展阶段:信息驱动、社会驱动、商业驱动。在那个几行代码就是伟大发现的年代,或许没有谁能够想到互联网对于社会和商业能有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向这些互联网老兵致敬。
3、谢文老师很喜欢 Facebook,对于 Facebook 的精髓和理念十分推崇。对于国内模仿 Facebook 起家的开心网(kaixin001.com),谢文的观点很鲜明,“我以行业信誉担保,开心网成不了”,这是原话。至于陈一舟同学的山寨版开心网(kaixin.com),谢文的观点是,这种只抄皮不抄精髓的做法除了为互联网增加更多垃圾之外,再无其它好处。
4、谢文老师很欣赏豆瓣,以及阿北的创新精神。豆瓣的确是国内最成功的 Web 2.0 网站,也是难得的一个没有模仿国外网站而成长起来的例子。
5、互动环节,有人提问,类似 Facebook、校内网的纯粹 SNS 网站如何赚钱?谢文的看法是,传统硬性广告肯定养不活 SNS 网站,而 SNS 网站里最重要的就是用户之间的“关系”,因此 SNS 网站的突破点仍然在于充分利用软环境、软应用,用2.0的模式投放精准广告,量体裁衣。
6、又有人提问,要建立一个2.0的“社会”,应当如何从传统门户那里吸引用户?谢文的看法是,Yahoo 没能将 Google 扼杀在摇篮里,而 Google 也没能阻挡 Facebook 的成长,一个时代的龙头企业都无法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关键在是,2.0 对于用户是否真的足够好?
7、我问谢文老师,因为股份和投资问题从一起网出来,有什么感悟。谢文老师回答我说,从一起网出来是原则问题,虽然“桃园三结义”时有共同理想,但如果出现变故,是很难继续呆下去的。
8、我又问谢文老师,为什么一起网的产品在用户和资源都不够的情况下就追求大而全,而没有商业模式做后盾?谢文老师说,一起网的团队很好,是 SNS 方面的实践派,创业团队是否能够成事,很多时候要看是否站得高、望得远。(还有一些原话不记得了)虽然业内对于一起网存在很多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但我们应该理解,一起网的模式正是谢文老师心中的理想化 SNS。
9、光耀问谢文,我们国内的互联网有陈一舟和庞升东两大“恶人”,一般小型互联网公司应如何成长呢?谢文的看法是,互联网相比传统行业而言,已经算比较公正、透明的了。因此我们更需要自信,不要被“恶势力”吓倒。
10、感谢光耀给我预留座位,感谢萧秋水给我话筒提问。现场通过我的 Twitter将谢文老师的精彩观点进行了直播,以下是 PPT 的文字。
以下文字版权归谢文老师所有 🙂
2.0革命的实质性变革
- 由服务为中心转变为用户为中心。
- 由网上开店转变为建设网络社会。
- 由封闭式网络转变为开放式平台。
- 由平台缺失或平台与应用混杂转变为平坦与应用分离。
- 由简单的应用服务模式转变为复杂的系统服务模式。
2.0革命带来的产业变化
- 由大而全的经营模式转变为标准—平台—应用的专业分工经营模式。
- 由网站间分离竞争关系转变为网站间相互依存相互分工的合作关系。
- 由直接简单商业模式转变为复杂综合的商业模式。
2.0革命带来的机会
- 企业管理应用开放式服务提供商。
- 企业SNS。
- 企业管理服务社区。
2.0革命带来的挑战
- 割不断1.0的尾巴,难以完全向用户为中心的2.0的改变。
- 分不清平台与应用的区别,结果做平台不够强大,做应用不够专精。
- 创新不够,投入不足,抄近路做山寨版2.0。
- 无法把 SaaS 、Web services 与 Web2.0 结合。
延伸阅读:远看谢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