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说到国内微博客的发展
Haijun - 2009/04/14
最近由于论文的原因,对于社会化媒体的关注也更多一些,并由单一的 Twitter 分散到了国内的几大微博客上。研究 Twitter 中信息传播的优势和特点十分有趣,它让信息受到的干扰降到最低,“扁平化”成为可能。因此,一条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在 Twitter 上的辐射深度和广度都是相当厉害的。窃以为,这是 Twitter 如此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 Twitter 的开放策略。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出现之前,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开放会对 Web 2.0 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在传统的商业社会甚至是 Web 1.0 时代,尽可能地将资源和数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显得至关重要,资源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而用户数据则意味着企业可以找谁买单——赚钱无疑是最重要的。
但 Facebook 和 Twitter 不同,他们深谙 Web 2.0 的开放逻辑: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全心放在自身平台建设上,最大程度上将平台资源和用户数据共享,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添加更多扩展应用,然后在 app 上动脑筋。目前,Facebook 上面的部分优秀开发者已经盈利,这种共同将蛋糕做大的策略无疑非常受欢迎,而向开发者收取一定费用也成为 Facebook 盈利的一个重要方式。另一方面,Twitter 平台所滋生的大量第三方应用也为 Twitter 带去了大量流量和用户,整个平台更加健康稳定。
不过,同样的开放思想到了国内就完全变味了。半开半闭十分扯淡的 51.com 和校内“开放平台”,更像是在开放浪潮中挣扎着被迫而为之,没有诚意可言。在微博客方面,国内的这些模仿者们,虽然都有一些所谓的 API 计划,但都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
昨天,嘀咕网的朋友告诉我,饭否网屏蔽了所有来自嘀神的消息,严禁嘀神通过调用饭否 API 向饭否同步消息,嘀神在更换 IP 后再次被封,造成很多用户无法将消息同步到饭否。当我把这个消息发到 Twitter 上时,得到了多达 18 条 Retweets,并迅速登上了玩聚 RT 热榜,可见此事受到的关注度有多大,而锐推及玩聚 RT 热榜带来的辐射面有多广就不那么容易衡量了,500?1000?
其实,王兴应该早就知道嘀咕这个竞争对手项目。那么为什么王兴最近才开始屏蔽嘀咕的 app 应用呢,个中原因没人知道,不过却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不是饭否开始重视并害怕嘀咕这个竞争对手了。其实从目前用户量级上来看,嘀咕还不足以对饭否构成威胁。但饭否的做法却遭到了部分用户的反感,不战自败。现在的用户已经足够聪明,非常明白哪些服务才是他们的确想要的,而微博客之间的迁移成本也越来越低,不开放并不能将用户更好地捆绑在自己的圈子内。
这不免让人想到国内外互联网创业环境的不同,除了永远有办不完的执照外,创业者们也一边竞争一边破坏早已残缺不齐的游戏规则。虽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为了利益无可厚非,但却让人看不到共同培育市场将蛋糕做大的胸怀和眼光。在众多国内类 Twitter 服务里,其它所有网站的用户加起来都不是滔滔的对手,如果真想在这个市场站住脚,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是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拥有全开放姿态和不断完善平台的嘀咕网更有后发制人的优势。
- 我的 Twitter:https://twitter.com/ecvip(注册)
- 我的嘀咕:http://digu.com/oxygen(注册)
SaaS 学习笔记:布局
Haijun - 2009/04/08
不管 SaaS(Soft as a Service)被炒得多么神乎,但它并不是一个新概念,Email、IM 里都有 SaaS 的典型服务思想。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软件厂商服务模式遭遇瓶颈,面临变革,比如金蝶之友商、用友之伟库。而市场的逐渐成熟也刺激了互联网企业向 SaaS 进军,比如阿里软件。
应该说,友商网和伟库网代表了 SaaS 阵营里的传统软件运营模式,而阿里软件则是 SaaS 平台的代表。我更愿意将友商和伟库理解成金蝶和用友在互联网环境下巩固市场地位的手段,当然这给了他们在 SaaS 新兴市场的施展机会,毕竟是在传统软件行业积累了 20 多年丰富经验的软件巨头。但是,相比之下,阿里软件更是体现出了 SaaS 的魅力。
阿里软件具备 SaaS 的基本条件无疑。凭借阿里巴巴 B2B 与淘宝积累的海量用户,阿里巴巴对于小企业客户的核心需求、用户水平、使用习惯都非常熟悉,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而阿里软件以互联网的视角进入 SaaS,构建软件行业的沃尔玛超市,这将是规模经济在 SaaS 平台上最好的体现。规模效应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技术的单位边际成本渐趋于零——这也是 SaaS 为何对传统软件厂商有如此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因此,面对阿里巴巴投入 10 亿向 4200 万中小企业免费提供在线软件服务这一举动,也就没有什么可惊讶的了。这不是马云“不按常理出牌”,而是这张牌出得太常规了。意图十分明显:
- 提升中小企业对于在线管理软件的信心,利用免费培养市场,就像当年的淘宝。而一旦经济回暖,市场复苏,这些投资将通通回收变现。至于现阶段是否盈利,那根本不是问题,眼光长远才能赚大钱。
- 利用这一动作威逼竞争对手,如果金蝶用友的管理软件也被迫免费,那对于原来固有的商业模式将是沉重打击。阻碍竞争对手赚钱,就是帮自己赚钱。
- 构建更大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如果说大淘宝战略还有市场盲点的话,那阿里软件就能够弥补这个盲点,有一天,楼下的小卖部也会用上阿里软件的财务软件。而如果能够将阿里巴巴各种资源和优势都整合到阿里软件的“商业云”中,商品信息、信誉体系、支付工具、IM 用户资源,再通过调用云 API 来挖掘提炼,阿里巴巴就无敌了。
当然,产品和服务是自由竞争市场的杀手锏,这没有捷径可走。相比传统软件更好的 UX 交互设计,比传统管理方法更加高效的优秀产品……,永远是最重要的。
在阿里软件 SaaS 平台上,买方卖方市场已经足够庞大,商业模式非常清晰。只要营销策略上不出问题,阿里软件三年内使中小企业管理软件普及率从 10% 提升至 40% 的目标应该可以实现。在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上,阿里软件超越金蝶用友只是时间问题。是互联网颠覆了软件市场的运作模式,帮助阿里软件的,就是规模经济和长尾理论。
我的 Google Reader OPML 订阅共享
Haijun - 2009/04/05
之前一些朋友希望我共享 OPML 订阅列表,前段时间一直忙于毕业论文,现在告一段落,终于有时间更新 Blog 。抽时间整理了我的 Google Reader,清理了一些长期不更新或已经无法打开的博客,并在整理 Feed 的过程中调整了订阅标准。现在只剩 300 个左右的 Feed ,这个数字已相当小巧,几个小说明:
Reader 是最重要的信息获取工具,所以只订阅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 Feed 显得至关重要,阅读强迫症已病入膏肓。有的博客虽然是 Blogger 认真所写,但对我已无太大吸引力,比如那些大而泛的评论、博客写作技巧等。相比之下,基于个人经验的互联网观点显得更有意义,这才是分享的源泉所在。
在这 300 个 Feed 里,有些 Feed 的属性其实很不确定,但我还是简单粗暴地分成了 12 个类别(去掉了与互联网无关的朋友和师弟们的 Blog)。
- Big Blog:极具话语权的业界 Blog,也有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创业者。
- Business and Economic:互联网正在浸染传统行业,新经济、新商业层出不穷,这个类别下主要是一些风险投资、财经、商业类 Feed。
- Corporate Blog:30 多个国内 Web 2.0 公司的企业博客,有谁知道传统企业也开了企业博客的吗?
- Ecommerce:似乎现阶段国内做电子商务的都在埋头苦干,没人写博客了,这个分类下只有 10 多个博客,更新寥寥。
- Internet Blogger:以互联网为主题的 Blogger,互联网上最活跃的那群人,虽然他们的博客流量和名声不一定很高,但每个博客都很有人性。有些 Blog,在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之前,可能不得不看到 TA 写的很多篇与互联网无关的文章。
- Marketing:从传统市场营销到网络营销。遗憾的是,两年来,这个分类下的 Feed 有减无增。
- Product and Design:各大互联网公司的 UED 团队 Blog、一些设计师和 PM 的个人 Blog。
- Search and SEM:搜索引擎动态和 SEM 从业者的博客,相比两年前减少了很多,大量 SEO 博客打不开或不再更新。
- Social Media:社会化媒体营销相关博客。
- Society and Culture:一些社会时事评论,关注得少,主要是几个活跃的独立 Blogger 和博客群。
- Technology:一些新潮数码消息,偶尔关注,比如 BlackBerry、iPhone、Android、新软件等。
- Web 2.0:Web 2.0 国内外最新应用,及 SNS 等 Web 2.0 的时事评论。
另一个让我下决心退订大量 Blog 的原因就是,一篇好的文章很有可能出现在我的好友共享列表里,经过好友们筛选之后的共享更有价值,也更高效。OPML 可以共享,Friends’ shared items 却是不能共享的。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对于互联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学习和交流的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我的订阅列表可能并不是你需要的。如果你对部分博客有兴趣,可以下载我的 OPML 导入阅读器(会与我的订阅同步更新)。为避免加深阅读强迫症,建议先对 .xml 文件直接编辑筛选 Feed 后再导入:)
下载地址(右键另存为),2009.6.1 最后更新:http://ecvip.org/file/ecvip_opml.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