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群组

Haijun - 2014/05/11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群组大概是所有社区和社交产品必争之地。千百年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在互联网时代则被人们寄望于群组之上。

互联网产品里的群组大概分两类:一是先有人际关系,三五好友聚焦成群,典型产品是 QQ 群、微信群。在 QQ 和微信的历史上,群组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数二度关系进化为一度好友,主要都是群来演化的;第二类是群组成员间本身并不认识,天南海北因「兴趣」聚到了一起,因此产品形态较为多样,早期的网络聊天室、论坛 BBS、豆瓣小组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前面的「天南海北」则被置换为「基于地理位置」,可能性更大,典型代表产品如陌陌群组。

不过由于强关系链的不可替代性,这么多年来熟人 IM 群始终牢牢掌握在腾讯手里,绝无旁落,挑战者机会寥寥。倒是第二类群组,想象空间巨大,市场上又没有一家明显领先,本来豆瓣在兴趣图谱的积累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豆瓣小组的 BBS 产品形态难以直接搬到移动端上,导致如今地位尴尬。

前几天看到腾讯出了一个新产品叫「微群组」,自媒体们便将之与「兴趣图谱」挂上了钩。记录几点想法。

从历史来看,不论是 PC 还是移动,一上来直接做群组的,岂今还没有一个能成。阿北在一个答案里的说法更一针见血:『群组成长需要的耐心和 SNS 的成长速度不在一个时间尺度上。无心插柳可能是最好的运营策略。豆瓣今天最「火」的群组多数有三五年的历史。这个比绝大多数「Social网站」的 PM 在岗时间要长。』

豆瓣小组是一个披着群组空间外衣的 BBS 集群,「内容产出」是其主要价值呈现,需要时间和耐心来积累足够多的好内容,也就很好理解了。但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在小组之前,由豆瓣书影音构成的人群和兴趣「过滤器」,并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放大,辐射到更大众人群。有了这一层的过滤器,小组的人群志同道合,讨论话题更加聚焦…

这就不难理解,在前几年豆瓣小组火的时候,一堆网站指着抄,甚至把 TOP 20 的小组名全搬过去。但缺乏上一层的用户过滤器,便只抄得了一个壳子。在这一点上,百度依靠最大的搜索引擎,持续为贴吧贡献精准的流量导入,这是早期贴吧能快速崛起的前置因素 —— 这更是没法抄了。

到了移动端,没有了搜索引擎这一放大器,产品体系自身的用户过滤器显得更加重要。于是我们看到,新浪的微米几乎已无声音;陌陌是在 1.0 版本的基础之上才有了陌陌群组和陌陌吧,而陌陌也在奔着超级 app 的思路而去。

目前来看,腾讯的「微群组」可以借助微信、QQ 帐号和关系,降低用户转移成本,并希望通过「地理位置」来过滤人群。用户规模(DAU)及多大程度利用熟人关系链,是最大变量。

有一款叫「same」的 app,没有任何前置「过滤器」,通过准确的频道名来分流,记录和分享生活状态,没有关注,没有评论,主张平和个性表达,甚至打出「反社交」的概念(其实有私信,并不反社交)。挺有新意,上线以来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

在传统的群组产品里,公共空间非常重要,它是人们感知彼此、进一步交流的基础。但在 same 的频道里,由于没有公开评论,用户间互动全都通过私信进行,使得「频道」的空间感趋近于零,只剩下张贴和获取内容的入口。因此我认为它在形态上并非「群组」及变种,更多是一个张贴板,人群相对狭窄,互动浅。same 当前主要基于朋友之间推荐进行传播,在人群相对聚拢的时候,问题还不明显,倘若要继续扩大用户规模,更高效的人群分流机制至关重要。

2 条评论

过来看看,貌似现在的移动产品很多都有点类似之处;

by 春熙路 on 2014/05/22 at 23:01. 回复 #

至今为止,没有一个一上来就做群组成功的。

by 屠龙 on 2014/05/28 at 13:05. 回复 #

我来说两句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