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知乎新版 Feed

Haijun - 2012/08/18

试用知乎新 Feed 有一个月了,今天看到对所有用户开放了新版首页 Feed。针对现在的这个变化,也记录一笔,凑个热闹。

有比较长一段时间,首页占到知乎 40% 以上的流量,Feed 是绝大部分用户获取信息的第一途径。这当然是因为知乎是一个高度依赖 Follow 体系的产品,也因为从注册阶段起就在围绕构建 Follow 体系进行引导。

从新版结果倒推改版目的,不难看出是想提高 Feed 的信噪比。具体手段包括两个:

  1. 将同类信息进行合并:多个人赞同一条答案、关注同一个问题会进行合并。降噪处理;
  2. 去掉最大的噪音来源:由关注问题、话题而带来的「陌生人」产生的信息。粗暴直接。

画个简单的脑图来看,这次改动是去掉了旧版 Feed 里的橘红色的部分(二、三部分蓝色的部分会被合并到第一部分里),使得不少人惊呼「知乎以人为中心了」。

知乎 Feed 来源

我大概能够猜测到团队现在做此改变的理由,在知乎过去一年多的运营过程中,社区的信噪比一直是一个大问题,Feed 表现最为明显。针对 Feed 的改动投鼠忌器,现在快刀斩乱麻,将信息质量最不可控、带来噪音最大的部分直接砍掉,仅保留由关注的人所筛选出来的信息,是短时间内收益最高最直接的办法。

同时这里面还有另一个假设,通过关注的人来筛选获得信息,其效率和收益是远大于其它筛选器(比如通过关注问题)的。目前来看这个假设基本成立,信息粒度的大小不可控,不如由人所得到的那么靠谱。毕竟人对文字信息的喜好要映射在算法推荐上,是一个需要经历漫长积累的过程。

但目前这个改版处理方式,在整个社区范围内将会产生一些更远的后果,比如:

  1. 一个刚注册的新用户,兴致勃勃地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何传播开来,得到关注和答案?
  2. 一个没有得到什么关注的用户,兴致勃勃地贡献了一条答案,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就是问题的 Followers 通过通知进入。但这个问题能有多少关注者?这又与上一个问题挂钩。

另一个方面来看,知乎社区作为一个有机体,评估其「健康度」最重要的 KPI 是什么?这里可以有很多个维度来回答,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应该绕不过「问题有效回答率」。

一个很朴素的观点:Quora 的巨大创新是同时对人、问题、话题三个不同对象进行关注,知乎现在还在保留这样的 Follow 关系,但后二者的信息却不再在 Feed 里。接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大刀阔斧地砍掉累赘之后,优化好关于问题和话题的部分,之后再拿回来;二是关于话题和问题的信息,不再以首页 Feed 作为传播管道,而是像周源所说的「一切都在计划中,这将是我们近期的下一次重要升级——话题改版」,以话题本身来构建信息与人的组织和消费。

所以继续保持关注,接下来关于话题的改进方案会如何开展,以达到更多用户的提问/回答快速流动的目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心里有些问题,先保留着,等新版话题上线之后再综合来看。

运营官方微博的基本技巧

Haijun - 2012/06/15

很多企业都开通了微博,不过经营水平达到及格线的却是少数。这几点也是很久以前写的了,也贴在这里权当存档。

这真的实在是太基本了,甚至说不是上“技巧”,只是要求“像个人”而已。知易行难。

  1. 基本资料、用户标签、头像、公司名、网站 url、个性化皮肤背景完整,让用户第一眼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名字和公司或产品名一致即可。最烦那些「xxx 网官方微博」了,你发的内容到位,自然能证明你就是「官方」的。
  3. 适当的发布节奏。不要刷屏,不要连续 2 天不说话。
  4. 良好的内容组织。措词用语、内容挑选,都有很多可优化的空间;一个微博的运营,不比做一款真正的产品轻松。
  5. 不要过分的王婆卖瓜。别把微博做成了硬广告,要根据你的产品特征,组织一些相近的话题讨论;通过内容影响人。
  6. 为用户提供好处。除了优质有用的内容外,电子商务网站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些优惠券,实在的利益更有效。
  7. 优质的内容。或有实用价值,或有独到观点,或有独家报道。
  8. 适时的互动。通过评论回复用户的负面意见,通过转发放大用户的正面观点,
  9. 真正的沟通。要让 followers 感觉到背后是一个人。有人性,通人情。不要总是说「您的意见很宝贵,我们会认真听取,谢谢您」之类的空话。如果用户提的意见落实了,不妨到微博上去回复这个用户。
  10. 多产品线的公司,如果产品之间跨度较大,可建立多个姊妹账号。否则还是不要多账号了,会导致 followers 分散,结果是影响力也会被分散。

还有更多…

阅读形态的迁移

Haijun - 2012/05/15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一个阅读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浪潮之中。美国科学家去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每人每天获得的数据量相当于阅读 174 份报纸,差不多是 1986 年的 5 倍之多,这就是阅读多样化的结果。相对于传统阅读,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正在被贴上电子化、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社会化等标签,趋势锐不可挡。

如果以我们所看到的「阅读单元」来进行划分的话,阅读大概可以被分为两个类别,浅阅读和深阅读。

浅阅读

在过去的两年里,离开大学校园的我基本上是一个「不读书」的人。工作之余,80% 以上的阅读时间都消耗在了 Twitter、Google Reader 和知乎这三个网站上。Twitter 不超过 140 字的短小精悍占据了我大量闲暇时间,通过 Google Reader 则可以订阅到大量的专业博客,而在知乎——这个实名的社会化问答网站上面,成千上万的用户将他们对于各个行业的「认知盈余」贡献到网站上,真实而多元。

在知乎上,从我关注的 3300 多个问题、2600 多个人里,可以阅读到大量关于互联网行业的深度讨论,作为从业者,受益匪浅。但更多有趣的问答并不只存在于互联网行业,也有很多诸如「出租车司机曾经告诉过你哪些城市秘密?」、「如何在一周之内学会吉他弹唱?」、「你做过的最大胆的事情是什么?」、「如何俘获一个 IT 男的心,让他成为男友然后变成老公?」的问题存在,让人大开眼界。

这就是典型的「浅阅读」,它们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 信息单元小:短则一句话,长则千字左右,以碎片化信息为主;
  • 信息流通快:互联网思维的产物,通过 Follow(关注)机制,信息可以高效地分发给读者;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推送过程越来越快速。
  • 方便互动沟通:在这些平台上,信息的生产者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阅读者可以方便地跟作者和其他读者进行沟通;
  • 可按需配置:你看到什么样的信息,取决于你关注什么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进行源头配置,仅看你真正感兴趣的信息 —— 而技术的更新,会让这一配置筛选过程越来越高效。

深阅读

关于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争论还在继续,大量事实已经证明,电子阅读是大势所趋。纸质书或许并不会真正消亡,但必将成为小众。

在 2011 年里,我读完了「未来是湿的」、「影响力」、「重来」、「怪诞行为学」等纸质书。还通过「唐茶计划」购买了 iPhone 版本的「失控」和「史蒂夫·乔布斯传」,但由于屏幕太小等原因,并未在 iPhone 上坚持读完。

直到 2011 年末,我买了一个亚马逊 Kindle Fire 阅读器(后来又换成了 Kindle 3)。在最近三个月里,我在 Kindle 上读完了「魔鬼经济学」、「设计心理学」、「浪潮之巅」、「利润模式」、「启示录」、「史蒂夫·乔布斯传」等书。尽管好几本书我都有纸质版本,但现在 Kindle 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最主要的阅读平台。一只手方便翻页、电子墨水让眼睛不累、方便做笔记摘要、轻薄的硬件设计、容量大…等特征对我有很大吸引力。

我选择读书的标准,基本上围绕工作相关,以互联网、产品设计、心理学、社会学、经济管理为主,扩展行业知识面。比如「启示录」就是目前市面上关于产品经理最好的入门级读物;「浪潮之巅」则是了解 IT 行业历史和基本规律的必读书籍;「设计心理学」里作者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设计案例,提炼成一些设计准则供参考。

遗憾的是,在中国通过 Kindle 只能阅读盗版书籍,不能购买亚马逊平台的大量正版资源。拥有大量用户和作者资源的豆瓣,2011 年 11 月推出的「豆瓣阅读计划」是数字出版与阅读的尝试和先行者,可以通过 Web 浏览器、iPad、Kindle 等多平台进行阅读,体验良好。这和亚马逊在美国市场与作者签约出版的思路是一致的。

与传统基于纸质书的「深阅读」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深阅读」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和趋势:

  • 产业链条缩短:原来的「作者-经纪人-出版社-书店-读者」将变革为「作者-网络出版平台-读者」,产业革局发生巨变;
  • 利于作者:由于产业链缩短,作者将拥有更多的掌控权和利润回报;
  • 移动阅读:基于互联网平台,iOS 和 Kindle 的移动阅读将是一大趋势,而且是正版。

就如「浪潮之巅」一书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正处于阅读形态和习惯转变的浪潮之中,一起涌往更远的未来。

————————

本文是 3 月份的旧文一篇,刊于《城市画报》2012 年第六期(荒岛图书馆第 5 期),第一次正式的媒体约稿。争取以后尽量不要太长时间不更新博客。идея за подаръ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