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十·一新疆记
Haijun - 2012/12/02
看到这个标题和发布时间,你就知道在写 Blog 这件事情上我有多懒了。记录和分享是完整的旅行中很重要的环节,即便是流水账,也还是记一笔吧,日子再久就忘了。新疆之行收获很多,让我见识了什么是地大物博,那些纯朴热情的人、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肥而不腻的大烤串、甜到忧伤的水果、通往天际的笔直公路、稍纵即逝的雨后彩虹… 一直都在脑海中记忆尤新。
Day 1,09.30,北京 → 乌鲁木齐 → 昌吉市
↑上图:从飞机上拍到的沙漠,名字未知。
Day 2,10.01,昌吉市。
↑上图:到达后的第一天没有出行,主要在市区逗留休息。感受了一把新疆人民的热情——宰杀了一只阿尔泰大尾羊——这是贵宾一般的招待。在新疆,宰羊是一件大事,要请阿訇来动刀。穆斯林信徒对宰杀非常讲究,先咏诵教语,以示宰牲已得到真主的许可同意,而非出于仇恨或妄杀生灵。然后将羊头南尾北缓慢放倒,用绳子捆住双腿。整个过程并无杀气腾腾的感觉。
Day 3,10.02,昌吉市 → 世界魔鬼城 → 布尔津县,行程约 610 km。宿布尔津的白天鹅大酒店。
↑上图:沿途经过了新疆最富的石油城市克拉玛依,路上看到大量这样的「点头机」,它们在从地下钻取石油。新疆魔鬼城(4A 级景区)是这天行程中的意外之喜,它是雅丹地貌的杰出代表。时间缘故勿勿赶路,没能呆到夕阳西下时在这里拍照,许多摄影师都选择在这里逗留几天只为拍出更好的作品。
Tips:门票 ¥46,景区内观光车票可以不买,步行游览更有意思。
↑上图:布尔津县位于额尔齐斯河畔,是去喀纳斯湖的必经之路之一。这里的游客都知道布尔津夜市的闻名,额尔齐斯河盛产的狗鱼(北半球知名的淡水鱼)是夜市的代表。
小插曲一则,在找饭店的时候,我们发现小小布尔津县内竟然同时有「博文书店」和「向阳路」存在,真是有趣。
Tips:在类似布尔津县这样的旅游地吃饭,一定要事先问好价格(及单位),否则买单的时候会被宰得厉害。
Day 4,10.03,布尔津县 → 喀纳斯 → 当天返回布尔津县。还是住在白天鹅大饭店。往返 380 Km。
↑上图:一早从布尔津出发,赶住此次最期待的目的地喀纳斯。沿途牛羊成群,骏马奔腾。
↑上图:沿途喀纳斯的秋意盎然。
↑上图:喀纳斯湖(Kanas Lake)风光。喀纳斯的树木种类繁多,颜色有黄有绿,笔直的白桦林和各种杉树共同构成了「上帝的调色板」。和九寨沟不同,喀纳斯湖水呈碧绿色,翡翠一般。新疆日照时间长,湖边空气含氧量特别丰富,阳光洒下来席地而坐相当惬意。
↑上图:喀纳斯的白桦林。后来觉得,真应该在喀纳斯住一晚小木屋而不是勿勿离去,多在这里逗留一天,更多感受她的美。沉醉其中让我感觉,一切摄影技术都是多余的。一方面是随便什么相机都能拍出一幅画,另一方便即使再牛的装备和高超的技术,也不能完全拍出喀纳斯的美,这种美只能留在心里。
Tips:喀纳斯门票 ¥150,景区内观光车 ¥80(必须买)。景区内管理和游客引导方面比较混乱,这方面不如九寨沟。
Day 5,10.04,布尔津县 → 福海县黄金海岸(乌伦古湖)→ 北屯 → 古海温泉 → 阜康市。主要走 216 国道,共约 730 km。
↑上图:新疆处于内陆,周边并无真正的大海,因此湖泊被称为「海子」。乌伦古湖(Ulungur Lake)位于福海县,是新疆的「大海子」。我们在这里又吃到了烤狗鱼,味道极为鲜美。
Tips:黄金海岸(乌伦古湖)门票价格¥20。湖里如果要乘坐快艇价格¥70。
↑上图:在 216 国道上能够看到很多动物,沿途有一些动物自然保护区。骆驼和牧羊人自然是随处可见,运气很好地近距离拍到了一匹野马,远距离看到了黄羊(尝试跟拍可惜跑远了)。野马和黄羊都是珍稀的野生保护动物。
↑上图:顶着夕阳,赶到古海温泉时已经天黑,泡一会温泉,泡掉疲惫。在古海温泉非常近地看到北斗七星、银河。手一抖,把月亮拍成了这样。赶到阜康市时已经次日凌晨了。
Day 6,10.05,阜康市 → 天山天池 → 昌吉市。从阜康到天山天池只有 30 多公里,所以这一天很轻松,只开了不到 200 km 就返回昌吉市了。
↑上图:天山天池是新疆的标志性景点,唯一的惊喜是较近距离地看到了雪山。
↑上图:从天山天池下来,选了一家蒙古包毡房吃饭。新鲜的手抓饭、温热的奶茶、刚烤的肉串…
Day 7,10.06,昌吉市。没有出行,在市区逗留休息,享受新疆美食。
↑上图:大嫂做的拉条子。
Day 8,10.07,昌吉市 → 达坂城 → 坎儿井 →(吐鲁番)葡萄沟 → 火焰山 → 昌吉市。往返约 550 公里。
↑上图:第二部分行程路线。
↑上图:达板城就是那首「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歌曲所指的地方;坎儿井(Qanat)是与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三大工程。
↑上图:当地老百姓自己在酿葡萄酒;葡萄沟的小商铺;建筑风格很欧式。
↑上图:吐鲁番的葡萄沟里遍地是葡萄,这里的葡萄和葡萄干品类之丰富令人咋舌。其中我觉得「无核白」是最好吃的。
↑上图:火焰山。
Day 9,10.08,昌吉市。
↑上图:在「三达农场」玩,自制手抓饭。
Day 10,昌吉市 → 乌鲁木齐 → 北京。
↑上图:回到北京,带着几大箱行李。
后记:
– 这次活动范围全部在北疆,北疆 70% 都是汉人,沟通倒无障碍,但也没能体会到新疆的异域风情。下次争取能在夏天去一次南疆,去伊犁,去那拉提大草原。
– 新疆的「石头经济」十分发达,所到之外,沿途都能看到很多石头店铺。同行的大哥对石头颇有研究,每次都要停留点评一番。传闻中的农民捡到戈壁玉而发财的事迹在新疆并不新鲜,这也是新疆人民爱石头的一大原因。当然真正的戈壁玉可遇不可求,新疆人对石头的喜爱,与他们跟大自然的亲近是一脉相承的。
– 在新疆吃到了地道的吐鲁番的葡萄和哈密瓜,真是甜到忧伤。在新疆吃葡萄是不用洗的,纯天然。要是洗了吃,反倒容易拉肚子。
– 大哥说新疆最高贵的水果其实是特级的库尔勒香梨、无核白葡萄。但最特级的水果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第一时间就进贡了到了各级政府,价格不菲。
Branch 的感觉
Haijun - 2012/11/28
Branch 是 Evan Williams、Biz Stone 等人的新公司 Obvious 开发的新产品,当前还在 Beta 测试期,有 8 位员工。它的账号完全基于 Twitter,Branch 甚至没有自己的 Profile,一切设计皆围绕内容进行。
Branch 的使命是通过互联网还原线下真实对话的场景。典型的会话场景是,你有一个想法/点子,或者看到了一篇新闻资讯引发了你的思考,所以创建一个 Branch,然后邀请跟你有近似知识背景和地位(如同事/好友)的人参与其中讨论,碰撞火花。官方列举了更多 Branch 的典型用例。
对于单个 Branch ——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参与其中,需要任何一个参与者邀请你,或者你申请 Join 其中。也就是说当前 Branch 很依赖已有人际关系,所以索性完全把关系这事托管给 Twitter。如果话题发起者认为讨论足够充分,可以关闭一个 Branch 的讨论。
Branch 给发起者和参与者更多赋权,是为了控制讨论门槛保证质量。这跟 BBS 和 Quora 人人都可在别人的贴子/问题里发言的机制不一样。
同时,为了能让更多受众获取信息,Branch 有了 Watch 机制,功能上等同于 Follow,Watch 后可以在「My Drawer」里收到后续讨论更新。Watch 和 Join 间的微妙暧昧,我认为是 Branch 想在“圈子”和“沙龙”两个方面都要兼顾。当前的感受是,Branch 有较强的媒体属性和精英意识,使得它更像沙龙,少像圈子,这是它与 BBS 的最大不同。
Branch 需要在 Join 和 Watch 之间找到平衡。Join 重参与仪式感,是“圈子”的基本动作,不利于控制内容质量(尤其是早期);Watch 重获取和消费,是“媒体”的基本动作,不利于 Branch 向更大规模进化。@史飞 认为越往后,Watch 与 Join 两个机制的冲突越大。
和 Quora 另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在于:Quora 鼓励每个用户回答一个问题时,系统地回答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目标是要「终结」一个问题,答案之间通过排序去竞争成为最优解。而 Branch 认为信息是错综复杂、相互关联、无限发散的(就像名字 Branch 一样,有很多「分支」),参与者可以不断基于之前的信息进行讨论。Quora 的长远目标是结构化知识,Branch 一定程度上是反结构化的。
Branch 第一版就加了从 Twitter「Take it to Branch」的浏览器插件,以及站内无处不在的 Branch this,意在鼓励信息二次组织及发散。这让每条 Branch 之间的连接性大大增强,所有信息表面无限发散,但背后都有其「归宿」,所有信息都可能成为一个结点。更多的连接性是爆发网络效应的基础。8. Branch 最近推出了 Group。Group 之于 Branch,就像「邮件组」之于 Email,或者 QQ 群之于临时会话组,针对已经彼此熟悉、有碰撞火花可能性的一群人。Group 提供了一个更稳定的圈子,一个快捷方式。当然通过 Watch 一个 Group,可以收到这个Group里的所有后续 Branch 更新。
如果是中国人来做 Branch,多半会想既然是讨论问题,到何不用 QQ 群进行?美国人没有中国人这么依赖 IM,异步沟通更受欢迎;QQ 群是完全封闭的,Branch 的内容可被公开消费和二次组织,内容更有生命力。
有时候创新就是从其它所有产品那里各借鉴一点,最关键的是偷过来的零碎可以完美地重组在一起而不生硬,Redesign 之后的东西跟谁都有点像,又不全像。Branch 跟 BBS、Quora、QQ 群、Email、Twitter 都有相关和差异。很多人六、七年前第一次看到 Twitter 就是这个感觉,「虽不明但觉厉」。回顾 Evan Williams 曾经创建的 Blogger 和 Twitter 如何厉害,就会对 Branch(和 Medium)保持关注。
知乎和豆瓣的改版方向为什么「相反」?
Haijun - 2012/08/19
知乎上有人问:
今天刚刚知道知乎改版了,这个改版让我想起了豆瓣的改版,好玩儿的是他们的改版方向似乎正好“相反”。
豆瓣之前默认显示的是友邻动态,现在新版改为豆瓣猜。
知乎之前默认显示的是关注话题,现在新版改为关注的人的动态。友邻动态和关注的人的动态基本一样。
豆瓣猜和关注话题本质上很相似的,豆瓣猜是根据用户资料,加上海量用户数据得出了“猜你喜欢”。相比于“豆瓣猜”,知乎的“关注话题”更显原生态,就是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
我的回答如下: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问题描述里所讲的是一个结果,要从结果反推决策原因,往往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以创始人的价值观作为解释略显虚幻,不如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说。
一、知乎
知乎天生拥有高度发达的 Follow 关系,以此构建信息网络。虽然它有人、问题、话题等多层结构,但知乎到目前为止只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围绕问题进行回答;知乎一年多以来也只有一个核心信息管道,就是 Feed。这次首页 Feed 改版,本质上就是要将人、话题的信息机制区隔开来(问题和答案是中间纽带),之后的首页 Feed 是关注的好友们的动态,而围绕话题的信息将由新版「话题页面」来承载,简言之要在机制上对信息的流通消费进行区隔。
这么改动的原因,一是过去一年多 Feed 有不能承受之重,信噪比一直上不来,详见之前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Feed Timeline 如果长期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信息管道,它在信息沉淀和结构化组织上难以有效突破,用户注意力过于集中,最终知乎整体很难价值最大化。知乎的野心不止于此。其实一直以来,关于知乎到底是一个信息平台,还是一个社交平台的暧昧争论从未停止。
这里有必要举一个新浪微博的例子进行佐证。新浪微博在 Twitter 的信息架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使得信息生产和分发的效率非常高。但新浪仍不满意,多次试图在 Timeline 之外开辟另一种人和信息的聚集方式,比如微群、V4 改版,最近的微吧,以及即将进行的 V5 改版。这些行为都说明新浪试图将用户注意力,从最核心的 Timeline 分散并转移到更加纵深的页面,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二、豆瓣
豆瓣最初是以结构化组织书影音的资料+评论为雏形,后来根据用户的真实需求,7 年来衍生出了小组、小站、同城活动、线上活动、FM、阿尔法城、部落、九点、相册、日记、友邻广播、豆瓣猜、豆瓣阅读等多种形态的产品。相比知乎只围绕「问答」开展产品,豆瓣在同时做 N 个产品(线),产品结构更加丰富多样。
丰富多样的产品形态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豆瓣的用户群也十分丰富多样。「内容散在豆瓣的各个地方,也各自有各自合适的读者。如何把这些内容呈现给更多的人,又不过度打扰他们,一直是豆瓣团队试图解决的难题」。豆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通过「广播」帮助用户发现内容,它已经被证明有诸多局限性。基于用户的喜好来进行内容推荐更加通用,作为管道的效果也比基于人获取内容更有效。
所以,
- 知乎在由单一的产品形态,往复杂的方向进化。进化的目标是信息和人的组织更加有序,更加多样,有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所看到的「新版改为关注的人的动态」并不是全貌,只是其中一步而已。
- 豆瓣站内已有大量 UGC 内容,可消费的层次也不尽相同。构建一个更通用,有更强大容纳力,可持续发现的信息管道最重要。
结果的「相反」是由产品定位、产品目标、产品所处阶段共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