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so:互联网的第三只眼

Haijun - 2008/01/01

“中国其实是一个挺善于书写的国度,只不过书写被权力和权力认可的精英把持得太久了,以至于书写本身,成为一种待遇。” ——Keso

以前我从没听说过keso这个人。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望京的一个餐厅。我们本来约好在那天中午见面,但12点时他还在睡觉,推迟到傍晚6点,他又说在外面还未回家。到了晚上8点,最后一次给他电话,他让我直接去餐厅。

餐厅叫闻记老邻居,现代简约风格,冷冰冰又带点富贵的姿态,主推鲁菜——他是青岛人。在大厅中间一个亮眼的卡座上,雪白椅子,他背对着大门。我刚进门就看见他转过身来,戴着棒球帽,试探着朝我笑。我们互相都不认识,但很快就认出了对方。

桌上点了几个清淡的小菜。他已经吃光了一碗面。他40出头,尽管坐着仍可以看出高瘦身材,留着长发,像个摇滚歌手。脖子上挂着一个专业相机,吃饭也没摘下来。我问他下午是不是出去拍照了,他不置可否说去参加一个活动。他语速很慢,斟词酌句,彷佛说过的话写在纸上就变成文章了。

中国互联网的第三只眼:偶像keso

他的确是写文章的,但不是在纸上。

keso是他自己生造的一个名字,不是英文单词,取中文“咳嗽”——他以前的网名。在google搜索keso,有1870000个查询结果,几乎都和他有关。网络是他的阵地,他写有关IT和互联网的文章,见解独特、观点鲜明。

去之前,我倒是见过他一张小照片。在他的Blog上。他黑色墨镜,黑色T恤,伸出右手食指,气势汹汹的指着每一个人,隐在远处的嘴角又有点调侃的味道。现在,keso就在我旁边,不爱说话,温和却坚定的样子,和网络上相差甚远。

我们闲聊了一会,提议两天后再约个时间。keso不太会拒绝人,之前我们通过好几次电话,他总是在那边说,好,好,就这样吧。时间彷佛很多,但我后来听说他特别忙。因此即便是见了面,话也很少,大量的留白,像给你时间去思考,他自己则省出了精力,懒得多说,还不如写。

写文章,他就勤奋多了。从2003年12月开始写Blog《对牛乱弹琴》,到现在一共2400多篇,浏览量也惊人,在徐静蕾新浪Blog出来之前,keso是排名第一的。据说在互联网从业人士那个圈子,没有人不知道keso这个名字。

两天后一个阳光充沛的下午,我再次去keso家。他打开门,仍是很客气,没多说话,让我不用换鞋直接去书房。整套房子好像都是朝南的,阳光洒在白色地板和红色沙发上,气氛就热了起来。

书房很小,一排书架沿墙而立。书桌上堆着两个笔记本电脑,一个是苹果,一个是IBM。他像直接从卧室的床上挪移到这里,盘腿在一张硕大的电脑椅。我从客厅拉了一个小矮凳过来,坐在他旁边,说话时,我几乎得仰着头了。

他不停地抽烟。有人精确计算keso每十六分钟就要抽一根烟,实际上比这更短。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不足10平米的书房,烟和网络是必须的,其余都彷佛是生活的负担。即便是上网,他也很少浪费时间。他拒绝在网上聊天,只通过email沟通。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样,写了一封好几百字的邮件给他——当然大多数是废话。我请他帮忙提供另外几个人的联系方式。几个小时之后,他回信了。但是整封信只有三个名字和三个email地址。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和客套话。这当然不是冷漠,他只是觉得如果能简单说明一件事情,何必去浪费更多的文字和时间。

他仍然在线,但是时间都消耗在阅读大量订阅的消息和Blog。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涌现很多新鲜的事物或者新闻。有时,keso会即时做出判断,在Blog上写下自己的看法。更多时候,他会考虑一段时间,等想法成熟,再发表评论。但无论哪种方式,他的每一篇文章都会立即传阅在互联网上。通过RSS订阅他Blog的人数,现在是四万多个。

在一篇纪念互联网13周年的文章中,keso写道:“中国网民只占人口的10%,娱乐仍是中国互联网的主流,对GDP的直接贡献微不足道。我们可以说出太多的不足。但当完全适应互联网的一代人成长起来,我们很难想象,过去的所有规则将被如何改写。”他将互联网比喻成电,是一种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可能的物质和能量。他说:“在我看来,互联网是上个世纪留给中国最好的礼物”。

但这样一力褒扬互联网的文章,并不多见。更多时候,keso表达的是批判和建设性意见。keso的文章基本上分为两类,一部分是介绍国外的创意想法,以此对照中国。另一部分是完全的就事论事进行评论。但是贯穿整个Blog的价值观——相信互联网、强调创意和对别人有价值,keso从未变过。甚至,习惯阅读keso的人,依循这种价值观,可以很容易判断出他对某一个事件的观点。

大多数时候,这些文章为keso带来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光环。但同样,现实主义者很容易在里面找到漏洞。

keso对此的回应是“少跟我提客观!”。在Blog上,他对读者说,“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

“keso向来是特立独行的。”老白说。他和keso相识于1996年。那时,keso是《软件》杂志的主编。老白偶尔为这份刊物供稿,之后,他们成了朋友。

年轻时,keso想成为一名作家。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念书时,他就写诗。毕业分配到北京八一制片厂,他和几个朋友成立了诗社《大村庄》。也偶尔写小说,他唯一一篇小说<鱼竿儿>获得了十月文学奖。但他后来发现,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他们永远是这个社会当中的少数人。他只想按照自己的兴趣,由着一条自然的轨迹向前走。对文学虚构的兴趣,最后转变成对网络的兴趣,他仍成了少数人,许多人称他为互联网上的草根精英。

在八一制片厂时,别人穿着军装去开会,他偏不穿,还留长发。也不是刻意打破常规,只是自由散漫惯了,个人主义风格浓厚。

他曾经徒步进入西藏墨脱,拍摄那个地方的边防战士。第一次进去时,他跟一个老兵说,这儿真美。“是吗?”老兵木然地说,“我不记得刚进来的时候我的感受了。”纪录片拍完,领导觉得调子太灰,但他想追求真实。这在当时的中国,仍是一种困难的追求。况且他大部分片子不能公映,个人难以表达,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中。

直到中国进入网络时代。1997年,keso从《软件》杂志辞职,同时也辞去了八一制片厂的公职,进入中网公司任副总裁。不久,他开始在一个著名的IT论坛Donews发表自己对互联网的一些看法。2003年末,keso在donews开设了自己的Blog,谈论业界风云,访问量激增,很快成为互联网第一Blog。

两年之后,keso写道:“(在Blog)发出第一个帖子的时候,我从未认真想过,那一刻意味着什么。一个完全自主的网络出版工具,放在你手上。”很快,“Blog已经成为我的名片和身份证”。他接着说,“中国其实是一个挺善于书写的国度,只不过书写被权力和权力认可的精英把持得太久了,以至于书写本身,成为一种待遇。”

在互联网发展史上,Blog的兴起带动了个人表达的高潮。它不同于专栏和论坛,它有着浓重的个人色彩。思想的表达,变得非常个人化、圈子化。但随之,思想者越来越孤独,思想也越来越真实。

keso非常喜欢Google。这家美国公司坚持“你可以挣钱而不必做怀事”,它的创始人希望得到的评价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值得信赖、行事正直,而且极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人”。——这和keso在Blog上传播的价值观颇为吻合。但他的方式是不留情面的批评。他向来不怕得罪任何人。老白告诉我,如果有人不喜欢keso,也许就是不喜欢他清高的姿态。

但这种姿态却得到圈子内的认可。2005年,Donews的创始人刘韧,keso和老白在donews创办了“5G评论”。这个由内部编前会发展起来的业界讨论会,最终成为IT和互联网行业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平台。不再是keso一个人在发出声音,而是他们三个人带领着一群人,去影响更多的人。

此时,keso已经成为donews的总编。那段时间,keso可以每天更新好几篇Blog。但刘韧给予keso的自由并没有维持多久。2006年,donews被千橡互动集团收购。一年之后,keso辞职。离开的那天,他在Blog里写道:“我一直相信,自由是惟一值得追求的东西,其他,不过是浮云。同时我也很清楚,自由是一件稀缺的东西,所以它昂贵。”

“Donews给我的自由,我知道大概没有任何其他公司可以给我。”随后,keso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从keso家出来的那个傍晚,我决定去5G评论的办公室找老白。星期五,北京正迎来一周堵车最严重的那几个小时。天已经黑下来,keso也正准备出门。那天金山公司有一个庆祝上市的宴会,keso自然也受到邀请。

此前一天,keso刚刚写了一篇有关金山上市的文章。他评价“金山上市,实在不是一曲坚持的凯歌。不过,上市并不是金山的终点,喜悦不会一直在那儿。”一如往常,他接着说,“雷军(金山CEO)会继续苦命下去。以后他需要苦苦周旋的,主要可能不再是产品、市场,而是很难伺候的投资者。”

几个小时之后,我向老白谈起这篇文章,他则表示出不同的观点。他觉得对于一个公司来讲,上市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至于所谓因上市而丢失企业理想,那是因为keso没在大公司被业绩煎熬过。“keso比较看低资本意志和钱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这是人生观决定的。”

那天晚上,我抵达5G评论现场时,以为会看到一场严肃的讨论会。那是在西四环附近世纪城小区的一栋居民楼,以前是donews的办公室。donews被收购后,办公室迁往千橡总部,这个地方就空了下来,作为5G评论专门的讨论场所。

大门虚掩着。客厅中央一个大桌子,零散摆着几台笔记本电脑。两个年轻人正就着两碟小菜喝着白酒,其中一个稍胖,坐在沙发上,不时去敲打一下电脑。大约还有两三个人在桌子的另一头,埋在电脑屏幕前不爱讲话。

人是断断续续地来。气氛慢慢活跃,变得很欢快。每进来一个人,沙发上的胖子就让加一个酒杯。他似乎是这个屋子的主人,正在举办一场永不结束的宴会,因为总有人突然推门而入。有可能是陌生人,他们也不会多问。我坐在旁边椅子上,喝着茶水等待老白。

当天的主要话题似乎是股票。老白后来告诉我,自8月他们开始炒股以来,每次到这里都会先热议一下最近的股市。但keso并不炒股,理由是没时间。

我和老白躲在里屋说话。两张豪华沙发和一张巨大的办公桌占满了这个房间。这里应该是donews以前的总编室。我听见客厅传来一阵一阵的喧闹声,不时有人推门进来张望。

老白30出头,穿一双圆口布鞋,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无框眼镜的两条黑绳垂到耳朵上,腰间挂一阿迪达斯腰包,很能侃。keso从《软件》杂志辞职后,老白和他断了联系。八年后,他们又在网络上认出了对方。

我问他谁是5G评论的核心人物。出乎意料,是刘韧。刘韧也是学文学的,做过记者,擅长写人。1998年,他写了一本《知识英雄》,描绘50个影响IT业的人物。在那个时代,很多人认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有钱人是有原罪的,但刘韧帮这一批IT业人士树立起知识致富的形象。因此,刘韧的人脉资源丰富,他又爱热闹,很多业内人士冲着他的面子来参加5G。“刘韧是恒星,我们都是行星。他就像一个老大哥,庇护着这帮兄弟。”

但自从互联网跨入web 2.0时代后,中国互联网行业出现了一些现象,比如复制国外商业模式和创新想法等等。“这时,keso出现了,他一直在跟踪研究,又在很勤奋地写。比我和刘韧都勤奋。所以,他会在这个圈子有更大的话语权。”老白说。

我明白刘韧才是那个具有凝聚力的人。但他永远不可能像keso那样,毫无顾忌地在Blog上尽情发表言论。

离开的时候,已是晚上10点。我发现客厅挤满了人,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老白指着沙发上那个胖子说,这就是刘韧。我目瞪口呆。

keso,老白,白鸦

我第一次接触网络是1999年。起初,我对这个虚拟世界的每一个信息都欣喜若狂。像大多数网民一样,我们混bbs、论坛,用QQ、msn与朋友沟通。后来,当网络上过多的资讯像炸弹一样随时在我生活中轰鸣时,我开始对互联网上的内容有所选择。有时,一些人会替我们做出一些选择,比如从业人士或者政策制定者。但很多时候,当我们获得更多自由时,却发现无从选择。

我曾经尝试一周不上网。那是一种很难受的经历,像失去了说话和对话的权利。keso也曾这样试过。他今年去了一趟西藏,和互联网隔离了11天。在林芝,酒店旁边就有一个网吧,但他故意没有去。回到北京,他积攒了很多事情。他说那种感觉非常不错。但会有很多读者在网上到处寻找keso的身影。

keso就是他们的选择。

在上海,我遇到一个keso的忠实读者青熙。他是上海5G评论的召集人之一,这个5G评论和北京类似,但内容有所不同。青熙告诉我,刚认识keso时,和他坐在一起会很紧张,因为太尊敬。他尊称keso为中国互联网的“意见领袖”。在互联网评论界,keso仍处于话语权的中心。

像中国大多数名人一样,keso有自己的fans,但他们双方都不愿打上这个标签。有时候,Keso在咖啡馆会碰见一些陌生人,他们会走过来,和keso打个招呼,平静地说:“我是你的读者。”他们大多数是互联网从业人士。其中有一些是创业者,他们更希望能得到keso对自己创业的意见——如果能在Blog里提到,那当然更好,是非常迅速的宣传渠道。

在这些读者当中,我碰到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华宏伟是keso的朋友,也是上海5G评论的召集人。他分析认为,keso代表了网络中比较正面的力量,比如喜欢鞭挞他看不惯的事物,这很符合互联网新一代技术派的心态。而且keso文风幽默,观点鲜明,与那些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文章相比,他的Blog洋溢着阅读快感。互联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评论界,缺乏权威、客观的看法。“我不能说keso一定是客观的,但他很接近。”华宏伟说。

我在上海的港汇大厦见到华宏伟。他30出头,穿着合身的白衬衫,金边眼镜,很斯文,说话慢条斯理但逻辑严密清楚。这大概和他理工科出身有关,又在微软呆了十年。今年他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

华宏伟是想通过一己之力去改变世界的人。因为在微软工作过,又是搞软件的,他知道,政府和传统大型企业是对IT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两个因素。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如果政府和企业领导,对IT行业不熟悉,提出来的方针政策,不见得促进行业的发展。甚至有可能是反向的。”他有一种焦灼感。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多部门的参与。但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可能有很大的误解和偏见。而在产业界,很少有人具备一种责任感和公益心,去对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做一些实事。

“keso应该来扛起这面大旗。”他很认真地对我说。但我曾以此话题问过keso,他好像并无多大兴趣。

随后,我们一起下楼。在路上,我问华宏伟是否不应该让keso一个人来做这件事,他说他自己也在做,整个上海5G评论的人,其实每个人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是,“总得有个带头的人。”他有点惋惜的说。思考了一会之后,他接着说,“keso有一种‘侠’的风格,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他现在还是侠之小者。他是路见不平,吆喝一下,还没能拔刀相助。”

2007年2月,keso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假。这期间,他仍没忘记更新Blog。随后,人们发现他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合伙人是北京5G评论的三个核心人物:刘韧、keso、老白。

他们给这家新公司起名“五季咨询”。这仍是一家很传统的咨询公司,keso并没有像他的客户那样,去创办一家互联网公司。他们在家里办公,各自接项目养活自己。我问过他们是否对事业有着长远的目标。keso的回答是,明天以后的事情,他从来不考虑。老白的回答是,我们无法建立起一套成体系的方法论,所以目前来看它成不了一个很大的商业公司。

人生观仍是不同的。keso还是独来独往。除了每个周五前往5G评论参加讨论——他们一直在试图说服他炒股,keso大部分时间都窝在望京家里那张椅子上。在他Blog的右上端,通过twitter网站链接过来的即时消息,有时会突然看见他说的一句话,他正在想什么,做什么。

11月3日凌晨5点33分,他写道:睡一觉,准备参加网志年会。6个小时之后,他写道:还在家,刚起来。11月4日凌晨4点53的一则是:会场内太热。12月7日,keso写道:“做化工网的网盛进军婚恋市场,或许有道理,因为据说爱情是一种化学反应。”

这就是keso,在说真话之外,同时深谙幽默的道理。

本文作者介绍:谢丁

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就职于《生活》

曾用网名:reeding、crazyding

博客地址:《再也无法简单

Email:xieding@gmail.com

缅怀2007,拥抱2008

Haijun - 2007/12/31

再过一个多小时,我们将迎来2008,崭新的一年。

每到岁末,人们都不忘对过去的一年总结一番,看看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看看有哪些事情还可以做得更出色。刚才翻了翻以前的博客,找到了2006年最后一天写的日记,那时的文字是如此稚嫩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忆力下降了好多。过去的2007发生了哪些意义重大的事情,都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我其实非常努力的在前进,路途真的充满坎坷。

今天更新了博客的about页面,也算是对2007的一个简短总结吧,包括学习与Blog。

印象中200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将进入大四。明年此时,我应该差不多确定了工作岗位。

2008,祝愿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咱们中国队金牌勇夺第一;

2008,祝祖国和平,台湾不要惹大陆了,不要有战争;

2008,祝本学期期末考试全部顺利通过,最实在的愿望了 🙂

2008,祝GF天天开心,感情越来越稳定;

2008,祝自己越来越成熟、长大,肩负伟大的挣奶粉钱的责任;

2008,祝侄儿越来越聪明,妹妹越来越可爱;

2008,祝我的家人都健康快乐;

2008,祝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2005级电子商务专业和重庆市巫山高级中学高2002级的同学都找到理想好工作,创业的马到成功,考研、出国的同学也都一切顺利;

2008,祝电子商务协会的师弟师妹们都学到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不要被学校的老师给忽悠了;

2008,祝黎霞美梦成真 😛 团队创业成功,成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强的那匹黑马;

2008,祝自己的博客也有大进步,不管是流量、PR、还是 RSS 订阅数;

2008,祝电子商务博客开始盈利,博客赚钱成为现实;

2008,祝我可以得到Feedsky话题广告邀请,以此督促自己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和认识;

2008,祝“电子商务博客”能够建立更强大的个人品牌,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2008,祝电子商务博客的读者、朋友们都找到自己的道路,互联网会有一片属于你们的天地;

2008,祝Google中国越来越好,努力拉小和百度的差距;

2008,祝海内成功击败校内,成为与FaceBook抗衡的中国SNS老大;

2008,祝中国互联网更加健康发展;

2008,祝国内web 2.0形势大好; 

2008,祝国内SEO行业健康发展,黑帽SEO都回归主流白帽吧;

2008,希望我能够做实现自己最大价值的事情;

2008,祝大家一切都好。

博客之外的生活

Haijun - 2007/12/21

看到博客学堂的博客串联活动很久了,很多Blogger都写了文章响应,博客学堂和SEO探索都是我经常看的博客之一。今天看到Zac写的博客之外的生活,也写写我自己的情况。

大三了,除了写博客,还有很多事要做要准备。除了每天泡在网上了解最新资讯、技术应用之外,还得应付学校里面一些事情,在怎样的环境,必须做怎样的事情,否则就是一个与众格格不入的人。

关于博客,以前写过一个《关于博客的五个话题》。现在博客更新较少,主要在过博客之外的生活。

电子商务协会

应该说这是本学期以来最重要的事情了。缘于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热爱、对互联网的信仰,我发起成立了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电子商务协会。协会成立后开展了几次活动,也得到了不错的反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协会成立之前,要面临很多困难。比如经费、场地、人员……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要在学校做一件事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有时候真的觉得挺难的。太多不健康的制度险些淹没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协会成立之后,还要面临管理、经费、活动筹办与策划等问题……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有挑战才有进步。还好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协会正在慢慢成长,到明年,相信一定可以成为学院质量最高的社团。

我对师弟师妹一直很严格,在每一件小事上,我都会严格要求。比如聊天不要出现错别字,把问题表达清楚,学会坚持写博客,注意每一个可能会决定成败的细节……

电子商务协会开会的时候,我都会以比较严肃的口吻跟他们讲学习、实践就业、职业规划方面的事情。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很严肃的人,这样只是想让他们感觉到紧迫感与压力,刚刚从高考走过来,多打击一下他们,并不是坏事。不然,我想肯定有很多自以为自己能考进暨南大学就很NB。

我想有一句话比较适合协会管理团队,也是我用来鼓励他们的话:“我们是在创业,不是做职业经理人!”

如果说电子商务协会的成立是出于兴趣与责任,那么其它一些在学校的事情则更多是生活与学习必须做的。

学习

其实我是一个不喜欢上课听讲,经常逃课的人。逃课一方面是因为所讲课程我不感兴趣,更多的是觉得有些课程实在是浪费时间,消耗生命。电子商务专业,这么一个新专业,一些老师的课程竟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些所谓的“技术”实在是太老了,老师怎么就不能与时俱进,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主动的去了解掌握一下现在互联网上最流行什么呢?下一个五年里什么技术和应用是最有前途的?

可能是我要求太高了,这些要求对于老师来说的确不大可能。他们习惯了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来考虑问题,以自己的价值观来教导学生。斗胆说一句,这种老师真的应该退休去做其它工作,而不应该在课堂上误导学生。

虽然对现在的诸多制度不满,但是我仍然没有停止过学习。这样的环境下,只有自己学才可以有所进步。每天我都会上大量网站浏览IT/互联网新闻,每天会看超过100篇博客文章,内容涵盖搜索引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Web 2.0等等。

宿舍

在大学,宿舍就是家。

大一刚进校时,感觉宿舍的其他三个人真没共同语言,有时候还因为别人与自己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争吵。还听说以前有女生之间大打出手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觉到能够大学四年同宿舍真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慢慢的,我们已经相互影响,宿舍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感觉不习惯。这学期,宿舍换了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爱好和生活习惯不同吧。新来的老肖也是重庆人,加上我对床的a man是四川人,就剩下小立平是外省人了。有时候我们会用四川话交流,感觉真好。

在大学呆了两年半了,每个人的生活嗜好都了如指掌,甚至时不时的冒出一两句至理名言。把这些事情串联成一部电影,我想会是很好的留念。

还有男生这边的一群人一起玩CS也是非常疯狂的,凌晨只听到一阵阵枪声,噼哩啪啦的。等咱们毕业了,同学会是最宝贵的友谊,在深圳这种地方,有时间出来和同学聚一聚,多么好的事情。

开始点名了

为了保持这个游戏继续,我也点几个人吧。被点到的人都请写一篇名为“博客之外的……”TrackBack到本文。

ghoulkseoThink Againkavin海风风暴轻狂黑色梦中shaoqing商务苹果

PS:已经写了文章的Blog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