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咕网的开放平台梦想
Haijun - 2009/04/02
要说明 Twitter 在全球到底有多么火爆恐怕并不容易,不过,短时间内涌现出的大量类 Twitter 服务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印证。经济危机让那串长长的列表正在变短,但依然无法阻碍新的模仿者出现,1 月内测、3 月上线的嘀咕网就是其一——尽管他们不愿意把自己与 Twitter 放在一起。
但我还是得把嘀咕与 Twitter 扯到一起来说。Twitter 从最初不起眼的小网站发展到今天,它实际上只解决了一个问题,也是它的核心价值:更加高效简洁地发布和分享信息。包括个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为 Dell 带去的 100 万美金促销,全都围绕着“信息”二字。解决了信息流通的渠道,Twitter 开始变大,成为不少企业开展营销的必须品。至于 Twitter 是否一定要和主流媒体一争高下,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过去现在将来这都不是 Twitter 的核心诉求。
显然,国内互联网环境还不足以支撑这些类 Twitter 网站的崛起。通过差异化谋生存是主要办法,比如嘀咕的名人频道。通过手机实时更新,对于粉丝自然是有很大吸引力,但要打通明星市场,渠道要求不可谓不高。目前嘀咕名人频道上有 65 个明星,人气最高的马天宇只有 511 个跟随者,而真正大牌的一线明星基本没有。嘀咕名人频道能坚持多久的确是个问题。
嘀咕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只能通过手机分享照片,完全禁止从电脑上传图片。手机客户端火兔是嘀咕目前人气最高的 app 应用,使用 GPRS 发送照片到嘀咕,用户无需花费任何彩信费,在庞大的手机用户市场的确极具吸引力。通过手机客户端上传照片为嘀咕贡献了大量生活照片,对于爱好拍照的重度话痨而言必不可少。
相比国内其它微博客,嘀咕网深谙开放之道,与半开半闭的扯淡开放平台不一样的是,嘀咕网为开发者提供了全开放平台 API,这显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目前嘀咕网已有包括手机客户端、桌面客户端、IM 机器人、Blog Feed 同步更新、类 Ping.fm 社群广播(同时更新多个微博客)等十款插件,并且正在不断增加中。
嘀咕选择了全开放,这是为自己的未来发展选择了明灯。狭隘的自我发展已经不适合这个年代,开放是未来互联网的主旋律,这要求网站运营方有更宏大的视野,而不是停留在短期利益上。从商业的角度,Web 2.0 的核心在于从价值链上利用开放平台吸引更多用户注入具有价值的内容(UGC),与用户共同创造商业模式。这个新的商业模式无疑将对旧的商业模式产生冲击,迫使它做出改变。正因为此,传统广告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Web 2.0 网站的商业模式。不得不说,嘀咕全开放的做法在国内的 Web 2.0 网站中,实属不易,赞。
作为一个关注产品、注重体验的用户,我认为嘀咕的产品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Twitter 足够简单,所以能够专注将平台产品做得更好,即使它要做广告也能做得不让人讨厌,这就不是一般网站能够做到的了。大的功能方面,微博客该有的,嘀咕都有了。细节上,简单说几个:
- 登陆状态下在首页点击个人头像跳到上传头像页,NetPuter 同学曾报怨过,小甲老师这样解释。个人同意 NetPuter 的说法,至少现在这种做法是对多数用户习惯的极大挑战。同时,在个人页面,头像、ID、地址却都不能点击,如果在这个页面再引导用户通过点击头像更改照片,我想效果会好很多。在首页和个人页面,头像代表的意义和作用应该是不一样的,产品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层次和差异化。
- 信息过滤的问题。允许用户保护(Protect)他们的更新?@时显示用户的姓名还是用户名?对于@导致的对话聊天,允许“跟随者”选择性地接收?比如我“跟随”了油派同学,但我并不想看到他和他 GF 之间打情骂俏(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单身用户)。微博客的核心在于信息流,把防止信息干扰的权利还给用户吧,可以参考 FriendFeed 的信息防干扰设计。
上图为 Twitter 关于 Replies 的设置,供参考。
使用嘀咕一个多月,虽然我仍然是 Twitter 的重度用户,但还是经常关注嘀咕。对于同时运作珍爱网、珍惜网两个 SNS 的中友集团来说,开放的力量有多大他们应该知道,开放策略一定会为他们带来更多金钱和流量之外的东西。另外,个人觉得,作为集团创始人的李松博客无论英语有多么流利,在嘀咕上,还是多说几句汉语多和用户沟通的好。(谢谢小甲提醒,李总是真的不会打中文。)
不出意外的话,下一次的深圳 Blogger 聚会将在南山区科技园里拥有众多美女员工和美食的嘀咕网办公室举行,深圳的同学们注意消息 🙂
我的嘀咕,欢迎“跟随”:http://digu.com/oxygen
25 条评论
支持最后一句话,想起了吴克群的歌,yo yo 不是我的语言,在我的地盘,请说华语,哇哈哈!
by Denis on 2009/04/02 at 23:59. #
那小细节说得好有意思呐,单身,哈哈。
嘀咕 API 真的有那么开放吗,我还没感觉到。
by netputer on 2009/04/03 at 00:13. #
有空看一下我们的API接口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by 小甲 on 2009/04/03 at 00:17. #
号称全开放,开发者会更有体会。
by oxygen on 2009/04/03 at 00:23. #
说的很好:)赞。
嘀咕网要发展起来离不开像你这样的热心用户。
这篇文章水平很高啊,希望下次聚会可以细聊:)
by 小甲 on 2009/04/03 at 00:14. #
对于你反馈的第一个问题,应该要加上一个判断,传过头像的点击就去个人主页会好些,得加上才行。
by 小甲 on 2009/04/03 at 00:30. #
仍然采用系统默认头像的,在首页和个人页面都可以提醒他们更改个性化照片;
已经更新过头像的,从首页链到个人页面;在个人页面里,则链到更改头像的页面。这样就很人性化了,不过技术成本高了一点。
by oxygen on 2009/04/03 at 00:33. #
的确应该这么做:)呵呵,现在时偷懒了。
by 小甲 on 2009/04/03 at 01:58. #
很好很强大~~~
by lata on 2009/04/03 at 10:33. #
我去了解了一下,MS李松博士在手机上不大会打中文,so…
by 完美骑士 on 2009/04/03 at 10:38. #
呵呵,原来是这样,误会了 🙂
by oxygen on 2009/04/03 at 13:51. #
第一次听说这个网站,谢谢介绍!李总应该是个牛人,称得上是serial entrepreneur。
by 优比客 on 2009/04/03 at 11:32. #
呵呵,中友集团的域名资源也很强大哦。
优比客写得很不错,我订阅了常看。
by oxygen on 2009/04/03 at 13:54. #
哦,又是这个嘀咕
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没事嘀咕个鸟啊!有话好好大声直接说
by kent.zhu on 2009/04/03 at 14:38. #
哈哈,大声说话小声嘀咕,有小声的这个需求嘛。
by oxygen on 2009/04/03 at 15:10. #
饭否也可也上传照片的,还不用安装类似火兔的软件。
我去m.digu.com看了下,没发现哪里可以传照片的。
也就是说嘀咕只能用火兔软件传照片吗?那就太不方便了。
by 菊花残 on 2009/04/03 at 15:01. #
百度小声?哈哈,我是在李彦宏博客上看到的,很可能百度也要搞哦
by Andy on 2009/04/04 at 17:12. #
做啥可以从电脑传图片甚至视频总让我觉得不爽。。汗
by 一笔一划 on 2009/04/05 at 03:21. #
商量一下,清明节后就拉去嘀咕折腾一下。twitter已经被列为影响工作的工具之一,我现在都是在车上、路上消灭twitter的。
PS:第一次听说珍惜网。
by 光耀 on 2009/04/06 at 02:49. #
本周就去么?珍惜网现在好像已经没啥动静了哦……
by oxygen on 2009/04/07 at 12:48. #
珍惜网是珍爱网的前身吧
by 打死也不说 on 2009/04/28 at 09:29. #
@打死也不说: 不是“前身”,以前是同时运营的两个不同项目,现在主要只运行珍爱网了。
by oxygen on 2009/04/28 at 12:49. #
珍爱网还是做得很不错的
by 小商品批发市场 on 2009/10/12 at 00:52. #
[…] 这不免让人想到国内外互联网创业环境的不同,除了永远有办不完的执照外,创业者们也一边竞争一边破坏早已残缺不齐的游戏规则。虽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为了利益无可厚非,但却让人看不到共同培育市场将蛋糕做大的胸怀和眼光。在众多国内类 Twitter 服务里,其它所有网站的用户加起来都不是滔滔的对手,如果真想在这个市场站住脚,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是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拥有全开放姿态和不断完善平台的嘀咕网更有后发制人的优势。 […]
by 从开放说到国内微博客的发展 | 黄海均的互联网志 on 2012/12/03 at 06:34. #
[…] 新浪博客倚靠名人资源优势成为中文博客最大的 BSP,虽然在盈利性上想象空间不大,但为新浪带去的流量及品牌效应让其它门户眼红。在微博里利用名人资源吸引人气,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即使是在用户较为成熟的 Twitter 上,名人效应依然是十分可怕的,Twitter 是天然的信息放大和传播利器。当然,即使曾考虑走名人路线的嘀咕能够正常回家吃饭,在强大的新浪微博面前也是九牛一毛。 […]
by 新浪微博,不是Twitter,而是微媒体 | 黄海均的互联网志 on 2012/12/03 at 0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