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招到合适的人,老司机给你分享一点人参经验

Haijun - 2016/05/18

去年 9 月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这样:经常有朋友让留意、介绍一个 PM,微信上也确实加了一些 PM,但,就是经常突然想不起来应该介绍谁。所以我准备建个「PM 互助招聘/求职」群,充分利用微信一度、二度关系,自助找人。

没想到这条朋友圈异常受欢迎,500 人群迅速加满。并且在豆瓣小组、知乎和微博上还有 100 多人等待加入。为了保证信息纯度,我设定了史上最严苛的群规,严禁一切不相关内容出现。后来的几个月里,这个群帮助 IM Design、优酷、玲珑、会会、美黛拉找到了产品经理。

一个在腾讯做过社交、支付和电商相关业务的 PM 朋友,明确表示想做「医美」,牵线给美黛拉后,很快入职成为美黛拉的主力产品经理(此处应有掌声和红包)。

一个现象 ▼

我自己创业启动的前两个月里,最难的事情是「找人」。把前同事们骚扰了个遍,找到了豆瓣、知乎的资深工程师兼职帮忙写了早期的 Python 代码,逼得自家 iOS 工程师买了 Python 教程现看现学现写。 

要「招」到合适的人并不比创业「找人」轻松多少。跟朋友们聊到招人问题,一个普遍现象是这样的:周围的公司都缺人,市场里拥有 4-6 年专业经验的中流砥柱供不应求。而另一边,3 年以上专业经验的职人对招聘网站没有信任,换句话讲,他们不会去「投递」简历,而是更加信任熟人的推荐。这导致公司从招聘网站中几乎捞不到靠谱的中高端职人简历,只能转而借助猎头、社交渠道的推荐。

以职人为中心的招聘模式正在崛起,创业公司 CEO 们正在采用这样的招人姿势:通过社交网络/朋友推荐找到一个人,在私信/微信中提供自己的背景履历、团队及融资情况,末了说「可以给个见面聊聊的机会吗」?

一代职人 ▼

「職人」是一个日本词汇,原指拥有精湛手艺并以此为职业的人,比如木匠、裁缝、画家。随着指代范围渐广,职人有了一个 Japanese-English 名称叫 Shokunin。在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中 Shokunin 一词大量出现,学徒需要数年的刻苦训练及自我成长,才能被 86 岁的主人翁小野二郎认可为 Shokunin(职人)。中国现代的手工艺人正在逐渐消失,口碑爆好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讲述这样一群人的故事。若以人群规模论,中国目前最大的职人群体大概是在互联网行业。 

硅谷创业之父 Paul Graham 的畅销书《黑客与画家》是我推荐的从业者必读书目之一。书中称程序员为手艺人,靠一双手敲出来的代码改变世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成熟发展,带动职位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公司真正意识到优秀产品经理「一将难求」、一个顶尖工程师的生产力可以是普通工程师的数十倍、真正的体验驱动(而非美工)时代已经来临、产品同质红海竞争的环境里更需运营拼出一条血路… 

这是互联网职人的时代。 

一个尝试 ▼

职人社是我看到「一个现象」后,面向「一代职人」进行的一个小小社群尝试。

  1. 社群:为优秀职人构建全方位的社群,基于微信群、公众平台,及知乎、豆瓣、微博等社交媒体。初始保守估算覆盖超过 50,000 名互联网职人。
  2. 职言:以访谈的形式,展示职人的经验、见解和想法,为职人及其公司品牌出一份力。为职人提供优秀职业机会的经纪服务。
  3. 招人:面向 Pre-A 阶段(及以后)互联网公司,及现金工资(不含股份和期权)年薪 25 万以上职位,基于职人社群,提供免费传播、按效果付费的招聘服务。

之所以要求是 Pre-A 阶段,因为太早期的项目要「找人」必须 CEO 亲自出马,这是靠外部渠道「招人」难以解决的。特殊情况也有,比如创始人在该领域有超过 8 年的专业经验,或者项目没推出就得到了顶级投资机构的投资。 

更具体的信息和操作方式,请毫不犹豫地搜索「职人社」或者 Shokunins(复数加s)关注我们,查看底部导航。

职人基金 ▼

作为对「一个尝试」的补充,我个人拿出 10,000 元人民币,成立一个「职人基金」。职人基金的唯一用途,是请优秀职人喝咖啡 & 茶(吃饭很麻烦啊)。平均两杯咖啡 80 块钱,我能够跟 125 人见面,每周 2 人,大约会持续 1 年多。

欢迎接受职人社「职言」栏目访谈的个人,或者合作公司申请职人基金,我们可以见面聊聊产品、设计、社交、职场、创业、招人等话题。当然也可以系统性地聊我在在行的话题,五折优惠(现价 800 元一次)。 

我来说两句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