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烦恼

Haijun - 2015/04/21

经常看到,或者被朋友问到诸如这样的问题:

  1. 已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可以打破腾讯的社交垄断,如何招到技术牛人并获得风投?
  2. 我看现在的微信太臃肿了,噪音有些多(网页分享、微店、群组、游戏、公共号…),想做一个完全没有噪音的熟人 IM 工具。
  3. 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个不错的漫画家,但她经常晒猫,我对她家猫并不感兴趣,继续关注、取消关注好像都不合适。我要做一个只看漫画的微博。

类似的问题很普遍,我们在使用社交产品过程中,都能发现一些这样的「机会」—— 竞品在体验上有不足,给用户带来了烦恼。这样的烦恼之所以能被大量用户感知、并认为这里存在机会,可能是因为竞争产品已经成为市场的领导者,烦恼是产品超负荷的体现。因此我称之为「幸福的烦恼」。

「幸福的烦恼」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记录几点想法。

一部分烦恼并不是通用问题。如「信息过载」,需要跟「关系链强度」放到一起来看,多数时候大众用户不会为此困扰。

其二,具规模的社交产品都有独特的竞争壁垒,如难以迁移的关系链、强大的 UGC 能力、排它的原创内容、特殊的社群文化等。从最外围的用户体验作为产品突破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第三,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微博、朋友圈面临的信息过载,是这些产品已经到了成熟期,建立了完善的正向反馈机制的体现。朋友圈早期正是以简洁(很多人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知道如何发纯文字)、节制为特色。信息多样、复杂是生长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

Stages_of_a_bubble

Stages of a speculative bubble

最重要的是,颠覆性的产品,往往是在底层产品形态上有巨大的升级,更优雅、高效地解决了一个早已存在的巨大需求。不首先解决「结构」问题,怕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

打败 Yahoo 的不是另外一个「更好的 Yahoo」,而是 Google;以「阅后即焚」击中年轻人的 Snapchat,对 Facebook 构成了巨大威胁;微信基于真实强关系构建的封闭朋友圈,对微博的普通人表达形成了釜底抽薪的局面

重新考虑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找到一个有生命力的切入点,按己所需来配置,给他时间去生长,不催熟。这看起来更科学一些。

我经历过的受「幸福的烦恼」影响的一个例子,是豆瓣 2013 年底的内部实验项目「达罗」。有机会再单独写一下。

如果你的产品有类似「幸福的烦恼」,考虑从结构上做做减法、控制一下老板和产品经理的欲望。开心网的转帖和抢车位,曾经让团队觉得幸福,盖过了用户的烦恼,散得很快。

如果你想以解决竞争对手「幸福的烦恼」为出发点,需要小心了,初期不要受竞品影响太多,而迷失了自己。

2 条评论

期待海均哥讲一下达罗

by 蓝桥launcher on 2015/07/28 at 21:37. 回复 #

重新考虑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找到一个有生命力的切入点,按己所需来配置,给他时间去生长,不催熟。+如果你想以解决竞争对手「幸福的烦恼」为出发点,需要小心了,初期不要受竞品影响太多,而迷失了自己。
受教了。幸福的烦恼都是建立在幸福之上的。想解决烦恼首先得幸福。所以说黄老师说的很对。

by 贺圳 on 2016/01/06 at 16:41. 回复 #

我来说两句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