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工作狂

Haijun - 2010/12/31

照惯例,需要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凑一点东西出来。这个习惯从 200720082009 到 2010,都还算是坚持了下来。就好比,无论这一年有怎么忙,在年内最后一天,也要腾出点时间,证明自己曾经静下来思考过。

小记一下。

年度电子产品

  • Google Nexus One:3.3 在 Google 网站下订单,经过香港、深圳辗转,最后到我手里。背后刻了 2 行字,分别是 t.163.com、FuckGFW。
  • iPad with Wi-Fi 32GB:开始购买一些能够承担的正版软件。对正版的态度和认识,很重要。
年度软件
  • Evernote:这款跨平台的笔记软件,陪伴了我一整年记录。10 月利用 Paypal 的余额,购买了 $45 美元的付费版,不便宜是吧。其实免费的我也用不完,购买喜欢的软件,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年度人物

  • 没能到现场领奖的那个人。

年度旅游

  • 4 月份和团队一起,去了杭州/西塘/乌镇。非常喜欢乌镇的安静。希望 2011 能够去更多陌生地方;
  • 10 月份回了一次深圳,还想找到一些校园的感觉。
年度损失
  • 10 月 6 日,在深圳,丢掉了钱包及各种卡,以及身份证。
  • 12 月 16 日,在北京, Thinkpad T400 被盗。五年来积累的 N 多资料、文档、书籍以及小电影全丢了。这时候才真正意识到 Evernote 和 Dropbox 有多么地重要,云安全有多么地重要。
年度作品,网易微博。这一年基本基本上是完全成为了工作狂,熬夜通宵 3~4 次,加班无数次。每个版本都付出了 12 分的心血,这是完整的一年。
  • 1 月 20 日,微博内测版上线;
  • 3 月 20 日,微博公测版 1.0 上线;
  • 7 月 31 日,微博 2.0 上线;
  • 12 月 28 日,微博 2.5 版线。

看起来版本发布有明显问题,不够紧凑,没有规律,之后还需加强版本控制。其实在 1.0 到 2.0、2.0 到 2.5 之间,做的事情也是不少的。

有几个事情 2010 年没有做好,明年应该加强。

第一,在微博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获取零碎信息。接下来应该多看一些系统的书籍,不论是纸质书,还是 iPad 介质的电子书。

第二,2010 年只写过 4 篇 Blog,完全荒废了博客。可惜可惜。明年还是应该将一些工作中的事情有所记录,先抛掉「不深入不如不写」的想法,难就难在日积月累。

第三,工作上找到合适的途径,做事效率和产品质量最重要。Православни икони

网易跟贴笔记

Haijun - 2010/07/08

早些年上网易,或者有一定的「网易情结」的人,都知道网易跟贴的厉害。至今仍然有相当一批用户,点开网易新闻标题后根本不看正文,直奔跟贴而去。用一些人的话来说,跟贴网友是网易的一大笔财富。网民智商有多高,得看网易盖楼团。在一些用户,以及行业人士来看,网易跟贴的名气,甚至能够与邮箱平起平坐。

作为一款没有什么运营,甚至没有刻意设计的产品,说它与邮箱一样重要,当然有些夸张。只是在网易的 UGC 类产品并不突出的背景下,跟贴为网易聚拢了一帮非常有粘性的用户,这使得跟贴效应凸显。

当然网易跟贴的兴起,有它的历史背景。网易新闻在 2005 年左右开始有大量恶搞专题,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新闻风格和策划水准,在这些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批高质量的民间原创高手涌现,云集跟贴。以@京城狗少 和@成都一粟 为代表的跟贴湿人团,总是能够淫出一手好湿,叫人欲罢不能。在缺乏交互的网易跟贴用户系统里,这批高手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神秘得很。

除了一批有原创能力的湿人,网易跟贴用户之间的默契也是相当地高。难就难在,没有预先组织,当出现不错的话题时盖楼团成员都能见招拆招,有碰撞有火花。这种基于一个主题(当然大部分时候是邪恶的)的讨论,是很多论坛、SNS 所不能比的。最经典的当属著名的二楼定律

从信息呈现和传播的角度来说,网易跟贴盖楼的主要特点在于分散。以一篇新闻下的某个主题贴(1楼)会例,当 1 楼观点有加工余地时,一定会得到 N 个 2 楼的回贴。依赖于 2 楼与 1 楼的碰撞程度,以及 2 楼的傻逼程度,这条跟贴会得到 M 个有趣/睿智的 3 楼的顶贴。以此类推,直到 Z 个 70 楼出现。理论情况下,将会得到 N*M*……*Z 个跟贴分支,无穷扩散,长尾明显。

由于网易跟贴的版式设计,并不利于筛选出精彩跟贴(往往被顶得次数最多的,是那些发言时机早但营养并不够充分的抢占先进者),当用户不同时段进入跟贴浏览时,在用户贡献优质跟贴的资源匮乏/有限的情况下,发现好贴的运气成分较大。而这种大树分发出多个分枝的情况,使得基于跟贴的讨论有更强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面所说的不足。

网易跟贴里基于分叉的讨论凸显了路径、每个用户贡献值的重要性。这需要前面几楼有问题可盖,也需要中间楼层将问题接得好,更需要后来者无缝衔接 —— 这与 Twitter 民间 RT 方式中的传播路径和存在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我理解的跟贴里,最有生命力、值得学习的信息沉淀方式,相比传统 BBS 里分支路径不明显、揉成一团(新浪微博的评论也是如此)来说,对于前来查看讨论/评论的受者来说,跟贴是更容易呈现出精华信息的方式。

网易跟贴还有很大的挖掘价值,但同样也非常脆弱,因为它从来就不是设计出来的,任何基于此的改动都有相当风险。无数人建议过网易微博吸取一些跟贴精华,但我们都很谨慎,本文算是一点笔记。Картини

无题博客

Haijun - 2010/06/09

晚上对过去一年来的工作内容和轨迹进行了一个小结。一晃,到北京已经 11 个月了。前几天少炜提醒我,太久不写博客了。哦,我一看,已经整整 3 个多月不写博客了,刚在博客后台一下通过了几十条评论。

的确,现在已然是「微博时代」。这个讲求高效说话、快速传播、简单关系的表达方式,扼杀了我写长篇大论的需求。当然,并不是说这是一个好事。除了产品文档之外,没有博客这种集结成文的表达方式,对一个人的系统的思考方式,有非常大的影响。所谓真理都是三言两句能够说清楚的,但通向真理的道路上却需要更多的推翻和刨根问底。

不写博客的 N 个理由里,一定有一个是「忙」。无论何时,「忙」都是万能的理由,也是最没有用的。工作后,尤其是做网易微博的半年多来,忙吧?的确还算挺忙的,我们还处于市场追赶阶段,万万不敢闲下来。

除了「忙」,我还故意给自己找了一些托辞。博客需言之有物,这个潜意识里设置好的槛,让我觉得很多时候 Blog 不过是在讲一些「正确的废话」。我们很多时候无非是在重复一些工作而已,并不都是在创造一个事物。过程之中的经验与心得,尽属个人,分享实际上会对其价值大打折扣。

这个逻辑看起来很是没有道理,因为照此推论,过去的那些虽然经过思考但并非言之有物的博文,岂不是一文不值。而没有之前几年的博客积累,以及由博客所扩散开来的个人影响力,就全无我的个人成长,及后来通过博客找到工作的故事。

另一方面,自己眼里的「正确的废话」,可能在别人看来却是极有价值的经验分享。这应该是动辄上百字的博客不应该死去的重要原因罢。

这一年来花了很多时间观察和熟悉环境,学习并了解流程。少了很多阅读和分享,亦少了很多书写和参与。只是一直在思考。所幸在这个团队中,能够感受到成长和价值的体现,这便是毕业一年来最大的收获吧。

最后,如果你还没有微博,且愿意尝试追求自由、平等、去中心化但体验还不够好、功能还不够丰富的网易微博,请猛击这里,接受我的邀请并关注我。如果已有账号,也可点击这里再关注我。如果是我的博客读者,注册后请@黄海均 一下。

以此篇 Blog 证明我还活着,感谢您对一个渐行渐远的思考者的围观。